桂平景谷两地发展辣椒产业:种植与加工双模式助农增收
桂平景谷两地发展辣椒产业:种植与加工双模式助农增收
广西桂平市和云南景谷县,虽然相隔千里,但都找到了一条通过发展辣椒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两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还显著提升了地方经济。
桂平:订单农业带动农户增收
广西桂平市木圭镇四德村的辣椒种植基地,500亩连片的朝天椒长势喜人。这里每天都有200-300名村民穿梭在辣椒丛中,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辣椒。据基地负责人周开磊介绍,这些朝天椒主要销往贵州制作辣椒酱,采用订单模式,全年产量约400-500吨,累计收益达300万元。
“我们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一天做满九个小时,就能摘75斤左右的辣椒,一天能拿到90元左右的工钱。”一位正在采摘的村民说。辣椒种植周期短、效益高,从育苗、管护到成熟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企业负责人周开磊表示:“公司计划扩种100亩,种植新品种。新品种试验成功的话,我们计划再扩种1000-1500亩。”这种规模化、订单式的经营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景谷: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
与桂平的种植模式不同,云南景谷县则在辣椒深加工方面下足了功夫。位于景谷镇景谷村的辣椒烘干厂,总投资达1300余万元,采用先进的空气能干燥技术,日均产出干辣椒约3.7吨。
自2024年9月投产以来,烘干厂已生产干辣椒100吨,消耗湿辣椒780余吨,支付农户款项已达600余万元。工厂负责人罗兵说:“我们与某药厂签订了长期合同,所有干辣椒均供给该厂。按计划,我们还将增设一条生产线,目前日加工湿辣椒30吨,新生产线投产后,日加工量将提升至70吨。”
为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该加工厂采用“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提供辣椒种苗、物资和技术指导,并实行订单式“托底保障”收购。这种模式确保了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的投入、技术和销售无忧。
景谷县景谷镇云盘村南板箐村民小组村民曹光武介绍:“我家今年种了8亩辣椒,总产量12吨,总产值8万余元,比种其他作物更划算。晚上不用干活,白天摘了就能交,轻松多了。”
种植与加工:两种模式的互补优势
桂平和景谷在辣椒产业发展中,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桂平侧重于种植端的规模化和订单化,通过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就业机会带动农户增收;而景谷则在加工端发力,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种植。
两种模式各有优势:种植模式能够快速形成规模,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工模式则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两地的经验表明,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无论是桂平的规模化种植,还是景谷的深加工模式,都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核心要求。两地通过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创新经营模式和联农带农机制,不仅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还显著提升了地方经济。
未来,随着两地辣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将有更多农户参与到这一富民产业中来。同时,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也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小小辣椒,正成为两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