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规模增33.8%至5059.5亿
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规模增33.8%至5059.5亿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韩秀云在财经节目中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不仅能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还能推动多个行业的升级。她预测,低空经济将在2025年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什么是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指在1000米以下(可延伸至3000米)的低空空域内,围绕各类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及相关服务与技术所形成的经济体系。简而言之,就是不涉及航天的航空经济。
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低空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这一新兴经济形态正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
低空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令人振奋,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基础设施不足
截至2023年底,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数量仅有449个,仅为美国公共通航机场数量的11%左右。低空空域利用率不足30%,且分布不均、未能成网连片,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核心技术薄弱
我国低空产业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以国产航空器为例,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市场体系不完善
应用场景普及率较低,目前主要用于农业植保、旅游观光、短距离配送等,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据统计,2022年我国通航飞行器数和通航飞机利用小时量分别仅为美国的1.5%和4.5%左右。
管理体系待完善
低空空域管理缺少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细则,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现碎片化状态。同时,多头管理现象导致审批流程复杂,影响低空飞行效率。
未来发展前景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低空经济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德邦证券研报指出,2023-2024年是低空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到2030年行业将进入爆发阶段。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领域发展尤为迅速。2023年中国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5亿元。多家企业已在适航取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未来商业化运营奠定了基础。
韩秀云教授认为,低空经济不仅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还能推动多个行业的升级。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个性化旅游、多样化物流等需求日益增加,低空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预计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随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还将深刻改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