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班会课揭秘手机沉迷真相
八年级班会课揭秘手机沉迷真相
近日,渭南初级中学八年级一班举办了一场名为“拒绝手机诱惑,享受自律人生”的主题班会。这场班会通过情景剧、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了手机沉迷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分享了合理使用手机的方法。班主任姚一燕老师强调,手机使用问题宜“疏”不宜“堵”,希望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手机使用观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手机沉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学生手机使用问题日益凸显。根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六成以上未成年网民认为当前限制游戏时长的管理方式让自己或同学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然而,仍有两成以上未成年人存在超时游戏问题,需要多方持续关注背后原因并协同解决。
主题班会:一场生动的自我教育
本次主题班会从学生视角出发,围绕“手机诱惑是什么”、“手机对我的诱惑有多大”、“手机为什么有诱惑力”、“手机诱惑带来的危害”、“如何面对手机诱惑”四方面展开讨论。在大家都各抒己见之后,情景剧《放下手机,绝地反击》中同学们以精湛的演技,用最通俗的方式演绎了合理使用手机后带来的效果,让大家了解了解除手机魔咒后学习生活带来的改观。
情景剧是反映的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人物和情节的创设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由此也引发了同学们对自我行为的审视,一份关于手机诱惑的调查问卷让同学们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从结果来看,同学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占比太大。而时间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尤其是作为初中生,我们正处在学能力最强,学习效果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抓紧时间,给自己充电,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主持人呼吁到。 “手机为什么对我们有诱惑力”一番讨论过后,答案渐渐被揭开~~
在大家都各抒己见之后,情景剧《放下手机,绝地反击》中同学们以精湛的演技,用最通俗的方式演绎了合理使用手机后带来的效果,让大家了解了解除手机魔咒后学习生活带来的改观。
本节班会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景剧、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班级宣誓、制定班级公约等多种形式充分让学生谈感受、探原因、提对策。这种深度体验式的形式有助于同学们将讨论总结深思后的创意和建议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行动。
手机沉迷:危害远不止于此
过度使用手机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指出,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干涩,甚至引发近视等视力问题。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干扰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节律。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容易导致颈椎压力过大,引发颈椎疾病。过度沉迷于手机中的虚拟世界,可能导致社交障碍、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防治手机沉迷: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面对手机沉迷这一难题,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原则上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如果确有需求,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并且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在家庭层面,专家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包括每天玩几次、每次多长时间,并写下来挂在显眼位置。严格执行规定时间到点收回手机,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鼓励孩子参与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如运动、阅读或亲子游戏。
社会层面,国家网信办指导各大网络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并不断完善相关功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正式施行,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要求他们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细化网络游戏实名制规定,严禁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从“堵”到“疏”: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正如姚一燕老师所强调的,手机使用问题宜“疏”不宜“堵”。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不仅认识到了手机沉迷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合理使用手机。他们纷纷表示,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位参与班会的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手机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要学会控制自己,合理使用手机,不让它成为学习和生活的阻碍。”
这场主题班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教育活动,更是一次生动的自我教育过程。它让学生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刻认识到手机沉迷的真相,激发了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正如一位家长所说:“与其一味地禁止,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次班会给了我们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