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仍是我国传染病死亡之首,性传播占比超七成
艾滋病仍是我国传染病死亡之首,性传播占比超七成
2024年1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当月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35391例,死亡2528人。其中,艾滋病报告发病数为4760例,死亡数高达1763例,占总死亡数的69.7%,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这一数据再次敲响了艾滋病防治的警钟,提醒我们艾滋病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病,其核心病理是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感染者更容易患上多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严重时危及生命。艾滋病防治虽有进展,但公众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方面认识仍有不足。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性传播: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性传播是当前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2019年报告感染者中经异性传播占比为73.8%,经男性同性传播占比为23.3%。
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吸毒、使用受污染的血液制品等。虽然我国已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管理,但血液传播风险仍需警惕。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传给婴儿。通过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生物损伤救治科主任徐哲强调,日常接触如握手、共用餐具或公用厕所不会引起艾滋病传播。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机制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
预防措施与最新进展
近年来,艾滋病预防措施不断进步。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PEP)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干预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也在积极推进这一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了《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技术指南(试用)》,旨在为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除了PEP,传统的预防措施仍然至关重要:
- 规范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阻断性传播。
- 定期检测:对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 避免高危行为:如共用注射器、非法输血等行为。
科学防治与社会认知
尽管当前医疗技术无法彻底治愈HIV感染,但通过口服药物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可将其转变为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徐哲主任指出,科学认知和消除歧视对于艾滋病防治至关重要。恐惧和歧视不仅无助于防治艾滋病,还会阻碍患者接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研究前沿与未来展望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一项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发现,有效的HIV疫苗可能需要促使CD8+T细胞产生强烈反应,以保护人们免受HIV病毒感染。另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则首次揭示了HIV与T细胞膜上CD4受体结合的关键步骤,这一发现有望为开发新型疗法提供线索。
艾滋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艾滋病,消除偏见,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战胜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