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技术创新破解黑土退化难题,农科院项目助力粮食增产
三大技术创新破解黑土退化难题,农科院项目助力粮食增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黑龙江省北大荒闫家岗农场召开重大科技任务“黑土健康培育与增粮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现场观摩会,展示了黑土地保护创新项目的最新成果。该项目通过集成秸秆颗粒化还田、作物养分智能化推荐、新型专用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等关键技术,成功提升了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和作物产量。
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秸秆颗粒化还田技术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坚持农用优先、多措并举、产业导向,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持续提升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效能,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形成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兼顾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全国玉米、水稻、小麦、油菜、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57.6%、20.7%、8.3%、0.7%和0.8%。
秸秆还田更加科学规范。分区域分作物示范推广翻埋、碎混、堆沤腐熟等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形成适应机械化生产、助力后茬作物稳产优质的秸秆还田技术规程。在春耕、三夏、秋收等关键农时,发布秸秆科学还田指导意见,组织专家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提高科学规范还田技术的覆盖率和到位率。通过秸秆还田,有效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提供有力支撑。
秸秆离田更加高质高效。推进秸秆黄贮、颗粒、膨化等技术产业化,壮大秸秆养畜产业。发展秸秆成型燃料、打捆直燃、沼气工程等生物质能,提升农村清洁能源比例。推动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基质、生态板材等产业化利用。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秸秆专业收储队伍,建设标准化收储站点。搭建全国产业化交流平台,支持安徽、江西等举办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对接活动,秸秆利用企业超过3万家,年利用量万吨以上的超过1700家。
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突破口,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支持力度,组织优势力量对秸秆还田、离田利用薄弱环节开展科技攻关。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秸秆利用岗位等专家作用,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推进秸秆资源台账建设,以县为单元开展数据采集填报,全面摸清秸秆产生和利用底数。在粮食主产区布设42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在300个还田比例高的重点县开展还田监测工作,推进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
作物养分智能化推荐系统
研究团队收集了2000-2023年314个番茄田间试验数据,建立了番茄养分专家系统,并在天津和江苏徐州等地进行了田间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优化肥料用量和比例,提高番茄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降低土壤养分盈余量,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小农户番茄种植。
新型专用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技术
新型肥料的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虽然文章没有直接提到闫家岗农场或黑土地改良,但其中关于新型肥料的论述对理解新型专用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技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显著成效
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当地常规土壤管理技术相比,黑土健康增粮关键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0.2-0.3个百分点,化肥减量10%—20%,作物增产8%-15%。目前,该系列技术推广面积已达300万亩,辐射带动800万亩,为全国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撑。
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600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连续21年实现丰收。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黑土地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推广前景与意义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国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和集成应用,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促进了作物生长。这一技术体系的推广,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