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亲人与宠物离世后,如何接纳悲伤?全方位指南教你用爱告别 让回忆更圆满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19: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亲人与宠物离世后,如何接纳悲伤?全方位指南教你用爱告别 让回忆更圆满

亲人与宠物的离世,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课题。如何接纳悲伤,如何用爱告别,如何让回忆更圆满?营养师黄千芮和心理专家林璟薇,为你提供一份全方位的指南。

及时说爱,把握相处的每一天

对于营养师黄千芮来说,死亡并非只是悲伤和痛苦的代名词,它更可以是一场无悔的送别。她从自身经历中学会,面对亲人的离世,真正重要的是平日就開始学习传递爱,让每一次分离都能留下圆满的回忆。

而面对母亲离世的经历,让黄千芮深刻认识到,传递爱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重点在于不藏着、不猜測,而是直接表达真实的感受。她认为,生死无常,生命的终点无法预测,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专注于当下,坦然面对彼此的情感。与其等到亲人离世后,才开始懊悔当初没能说出口的话,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爱的练习。每天开始对还在世的亲人说一句"我爱你",像是直接去对爸爸或是外婆说一句"我爱你"吧!这样,当离别来临时,心中满是祝福与喜悦,而非遗憾与痛苦。唯有平日用真心去表达爱,才能让人生的每一次告别都充满圆满的力量。

如何面对亲人的离世?亲身体验分享

黄千芮表示,面对亲人的离世,她认为心态很重要,要认请这件事一辈子都得"做中学"。以下是她与悲伤共处的方式:

  1. 接受悲伤的存在:允许自己感受悲伤,无需压抑情绪,哭泣、内疚等感受都是正常的,人人皆有。
  2. 理解悲伤原因:厘清情绪来源,例如亲人离世后的痛苦,是因无法撒娇、经济支援中断,或其他未解的遗憾?面对真相有助于解决情绪。
  3. 找到抒发方式,重回平衡:接受情绪并厘清原因后,学会处理情绪,逐步回歸日常。例如,若因未表达"我爱你"而内疚,当下就向身边亲人说一句"我爱你",减少无谓纠结,开始行动才是重点。

生死议题,一直以来专注在生命诞生之喜,远大于死亡,而死亡的发生,总剩下难过。毕竟诞生在目前为的社会观念,是喜悦且值得开心大笑之事,也是大家比较喜欢接触的情绪。但当这一观念更是被放大时,死亡议题更是成了不提起也罢、避讳讨论,这样的处理方式反而让人们更难有机会学习面对亲人的离世了。最好面对亲人的离世方式,就是厘清生死是"必然会发生",且不操之在人类之手,若真的认请,人们就不会想要去抓取或说是控制他,当不再想着控制这一切时,一切都會处之泰然。而生与死是无常,无法预知时间线,唯有更专注在可以做事上,尽量的去执行脑袋中真正对亲人爱的想法,而非悖论而行,才有机会将爱传达出去。

如何与悲伤共处?学会接纳是关键

卫生福利部嘉义医院身心医学科临床心理师林璟薇表示,悲伤就像快乐一样,是我们情绪的一部分。"接纳悲伤,是面对它的第一步。"她强调,我们不应压抑或否定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正视这些感受,才能帮助自己释放压力,让情绪随时间逐渐稳定下来。

林璟薇建议,在悲伤的初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情绪共处:

  1. 书写与整理:写日记、信件,或整理亲人的遗物,不仅能纾解情绪,还能在这些行为中与逝去的亲人建立内心的链接,抚慰失落感。
  2. 加入新生活元素:当情绪逐渐平复时,可以开始尝试一些新兴趣,如运动、阅读或学习新技能,为生活注入新的重心,帮助自己重新适应生活。

陪伴失亲者,倾听比安慰更重要

对于失去亲人的朋友或家人,林璟薇特别强调,"陪伴比说话更重要。"失亲者在初期通常无法接受太多建议,此时陪伴与倾听能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待。此外,实际行动也能提供有效帮助。例如,协助处理家务、准备餐点,能大幅减轻他们在悲伤中面对生活琐事的压力。"千万不要急着催促对方振作,例如说'不要哭'或'你要坚强',这样反而可能加重他们的情绪负担。"

当悲伤难以平复时,寻求专业协助

如果悲伤的情绪长期无法缓解,甚至影响正常生活,林璟薇建议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商或药物治疗。在专业协助下,能帮助稳定情绪,逐步恢复生活秩序。她同时指出,悲伤需要时间去消化,旁人不应过早给予过度积极的建议,而是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步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内在调适。

当自己面对生命终点:如何准备与家人沟通

如果自己身处生命的最后阶段,林璟薇认为,坦然面对死亡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对家人和自己的心灵支持。"如果想与家人讨论,可以用试探性的方式开启话题,例如问:'如果我怎么樣了,你们的想法是什么?'"她建议,这类话题的重点在于传递信息而非强求结果,并且要确保自己先能接受生命即将走到终点,这样才能坦然地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给陪伴者的提醒:尊重与倾听是最好的支持

林璟薇提醒,陪伴失亲者时,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情绪。"不要急着要求他们停止悲伤或过早接受正面思考。"她建议,应让失亲者有情绪的出口,陪伴他们慢慢走出伤痛,等到情绪逐渐稳定时,再引导他们回忆亲人在生命中留下的美好片段,从中找到支持自己的力量。

悲伤是一段需要时间修复的旅程,过程中可能起伏不定,但只要给予自己足够的耐心和空间,并寻求适当的支持,我们终能走出阴霾,迎接新生活。人生无法避免失落,但正如林璟薇所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复原的力量,悲伤只是需要时间来适应。"

本文原文来自TVBS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