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湿气不除,内伤五脏六腑!用三种食物、灸6个穴位祛湿气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34: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湿气不除,内伤五脏六腑!用三种食物、灸6个穴位祛湿气

随着气温逐渐攀升,出入空调房的次数增多,时冷时热,不少人感到身体不适。中医认为,这可能是湿气重的表现。湿气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如果不及时祛除,会影响身心健康。本文将介绍三种食物和六个穴位的祛湿方法,帮助你轻松应对湿气问题。

中医认为,湿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如果不及时袪湿,会使人身心不畅,已经患病的人病情迁延难愈。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

  1. 看舌头:如果舌苔黄中带腻,说明体内有湿气,舌苔越黄越腻,说明湿气越重。
  2. 看皮肤:身上出现瘙痒或皮疹,特别是在下半身阴囊、脚等部分,也说明体内有湿。
  3. 看精神:如果每天早上起床时总觉得困,头发昏,像是有东西裹着,就是中医里说的“湿重如裹”,打不起精神来,也懒得动弹,说明你的体内湿气已经很重了。

如何有效祛除湿气?

花椒

花椒除了常用于烹饪,还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花椒为祛寒类药物,其性味辛、热,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作用,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湿疹、阴痒等,还可以做表皮麻醉药。

《本草纲目》记载:(花椒)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花椒泡脚

花椒性辛热,和辣椒、大蒜、生姜一样,本身就有驱寒的作用,用花椒泡脚可以驱除五脏六腑之寒气,而且能够扶助阳气,对于手脚冰冷的虚寒体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缓解积食、活血、消肿、提高免疫力、杀菌消毒止痛等作用

操作方法

可将20~30克花椒加水2000毫升煮沸,后改小火煎煮15分钟倒入盆中,先用热气熏双脚,等水温合适再用来泡脚。建议水要没过脚踝。一日一次,泡20~30分钟,时间不宜太长,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好。特别是老年人,体质比较虚弱,泡脚的过程中会加速血液循环,如果出汗出得太多就会伤及人体的气阴,对身体造成伤害。

使用注意

对花椒过敏的人群,不适合用花椒去泡脚;糖尿病人泡脚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平时手脚燥热者、阴虚或者湿热体质者不宜用花椒泡脚。另外,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也应避免使用。

紫苏

紫苏,恰好也是辛温、散寒、祛湿的妙品。《药品化义》: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

不仅如此,紫苏叶独有的香气,非常擅长打开气机,发汗解表(打开毛孔)、行气宽中(打开胸中和脾胃的憋胀郁滞)。还有,它能解鱼虾毒。

现在寒湿重,解表散寒、消食顺气的紫苏,吃起来就很安心。


紫苏饮子

之前《梦华录》带火了一把宋朝的各种特色饮子。饮子,即凉茶或养生花草茶,古代有专门卖饮子的店铺。到了隋代,宫廷和贵族已开始把饮子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最为出圈的,当属“紫苏饮子”,茶汤的颜色,如粉红水晶般清透,让人爱不释手。能够清香化湿浊、散表寒。

食材

紫苏叶10-15片、陈皮1瓣、甘草3g 、冰糖适量、柠檬汁数滴。

做法

  1. 把新鲜紫苏叶烘干,或直接药房购买紫苏,备用;
  2. 在煮水的容器里放入大约两大碗的水,放入紫苏、陈皮、甘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5~10分左右;
  3. 药材捞出来,去掉,将紫苏汤装入杯子里;
  4. 加入适量冰糖调味,柠檬汁数滴助其变色即可。

生姜

生姜是平素厨房里常见的姜,我们在烹饪时会用到姜片、姜丝、姜蓉、姜汁等,都用生姜来制作。

生姜属解表药,性微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腥虾蟹毒及中药半夏、南星之毒等功效。

在感受风寒而出现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等感冒症状时,可以来一杯红糖生姜水以发散风寒之邪。


生姜小妙用

晨练、冒雨雾出门,含片姜

生姜除了吃,还有个当作“含片”的妙用,记载在《任之堂中药讲记》一书。《本草纲目》中提到“早行山中,含一块姜,无犯雾露清湿之气”。“雾露清湿”,指的是山岚中的瘴疠浊气。

很多老年人早上起得很早,就到公园里活动时天灰蒙蒙的,太阳还没有出来,空中还有雾露、风冷,有些人就把自己老毛病引发了——反复地流清鼻涕、头闷、甚至关节不适、感风湿病。所以出去锻炼时,可以口中含一小片生姜,反复地吞咽唾沫,让生姜温暖周身。

而且建议各位老人家,早晨不要过早外出锻炼,最好能在微微见到太阳,大地的寒气散开后再出门,这样不容易感染风寒湿气,锻炼的效果也会更好。

艾灸补阳又祛湿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通过艾灸可以驱散陈寒,健脾祛湿,升举阳气,改善体质,起到“治未病”的功效,这也是“冬病夏治”的具体运用。下面,介绍几个保健要穴,简单方便。

统一做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

  1. 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原理: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可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

  1. 曲池穴

取穴: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原理: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1. 中脘穴

取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

原理:中脘穴属于“任脉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1. 神阙穴

取穴:神阙穴位于我们人体腹部的穴位,在肚脐的位置。

原理:艾灸该穴位具有温阳救逆、收降浊气、利水固脱、健运脾胃的作用。

  1. 元穴

取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

原理: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祛湿散寒。

  1. 足三里

取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原理: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财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