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脓毒症到心力衰竭:人血白蛋白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指南
从脓毒症到心力衰竭:人血白蛋白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指南
人血白蛋白在重症监护室(ICU)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治疗脓毒症、创伤和心力衰竭等重症情况时。它不仅能够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还能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改善器官功能。然而,其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权衡利弊,以减少潜在风险。
临床应用
人血白蛋白在ICU中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脓毒症患者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症,补充人血白蛋白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推荐在复苏的前3小时内静脉输注至少30毫升/公斤体重的晶体液。在此之后如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仍然存在,建议加用白蛋白(级别:2B)。推荐输注250-500毫升等渗白蛋白(12.5至25克)并每30分钟重复一次,直至获得液体反应性。
创伤和烧伤:严重创伤和烧伤患者常出现低血容量和低蛋白血症,人血白蛋白有助于维持血容量和渗透压。严重烧伤和热损伤推荐等渗白蛋白在烧伤后第一个24 小时内的应用(被部分学者)。可按照公式:0.1×kg×TBSA%,计算(烧伤后)前24小时内5%白蛋白的输注量(毫升)。相反,高渗(20-25%)白蛋白被推荐在烧伤晚期(烧伤最初24小时后)应用。在重度烧伤(深II度和III度)患者中,白蛋白可在以下情况下用于减少液体蠕变的发生和影响:(1)遵照Parkland公式在24小时的晶体液复苏后常规应用胶体液;(2)烧伤12小时后,当液体需要量超过正常需要量120%时启动白蛋白复苏;(3)在24小时内预计复苏液体需求超过6毫升/公斤体重/TBSA%的患者中应用等渗白蛋白。
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人血白蛋白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减少液体积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推荐剂量为25克高渗白蛋白联合速尿,每8小时重复一次,持续3天(级别:2C)。
使用方法和剂量
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为防止大量注射时机体脱水,可用 5% 葡萄糖注射液或 0.9% 氯化钠注射液适当稀释作静脉滴注 (宜用备有滤网装置的输血器)。不能用注射用水稀释,否则会导致患者溶血。在开始 15 分钟内,应特别注意滴速缓慢, 逐渐加速至每分钟不超过 2 mL。所需白蛋白剂量 g =(所需总蛋白 g/L - 实际总蛋白 g/L) × 血浆含量 L × 2。在治疗肾病及肝硬化等慢性白蛋白缺乏症时,可每日注射本品 5 ~ 10 g,直至水肿消失,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为止。
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通常血浆约占人体体重 4.5%。那么,对于一个 60 kg 体重的健康成人来说,一瓶 20% 的人白蛋白 50 mL (10 g)输入人体,在未分解变化前,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白蛋白 3 ~ 4 g/L。但是在严重感染患者,由于存在渗漏,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水平。
注意事项
使用人血白蛋白时需谨慎,应注意以下事项:
严谨冻结;15% ~ 20% 的白蛋白不宜用于脱水患者;过量注射时可造成脱水、机体循环负荷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应定期监测动脉血压和脉搏、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尿量、电解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FDA 妊娠分级 C 级,妊娠期妇女慎用。
白蛋白不是营养药物,不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不能提高免疫力;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不是人血白蛋白输注的指征;输注白蛋白后不是必须要静推呋塞米,要根据尿量和容量状态决定。
临床研究支持
研究表明,人血白蛋白在改善重症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项关于人血白蛋白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显示,围术期低白蛋白血症是预测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人血白蛋白作为成人胃肠道大手术或危重患者液体管理的重要选择,对改善围术期安全性和预后可能具有突出的临床意义。
未来展望
尽管人血白蛋白在ICU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其最佳使用方案和潜在风险。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优化剂量和给药方式、探索新的适应症以及开发更安全的替代品。
人血白蛋白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正确使用人血白蛋白,不仅能挽救患者生命,还能改善其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