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显著,阿司匹林再添抗癌新证
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显著,阿司匹林再添抗癌新证
阿司匹林,这个被誉为“神药”的药物,自1897年首次制备以来,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作为全球每年消耗约5万吨、合药片1200-5000亿片的常用药物,阿司匹林以其卓越的解热、镇痛和抗炎效果,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潜力,赢得了“万能药”的美誉。
心血管疾病的守护者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是其最为人称道的功效之一。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这一发现,使得阿司匹林成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常用预防药物。
抗癌新星:结直肠癌的克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阿司匹林在癌症预防方面的潜力。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其在预防结直肠癌方面的显著效果。
哈佛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超过10万名参与者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具体来说,非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10年累积发病率为2.95%,而定期服用者仅为1.98%,绝对风险降低率(ARR)达到0.97%。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受试者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非使用者降低了18%。
更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阿司匹林的防癌效果与个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群中(包括肥胖、吸烟、饮酒、久坐、饮食质量差),服用阿司匹林的防癌效果最为显著。例如,在生活方式评分仅为0-1的受试者中,使用阿司匹林相关的10年ARR高达1.28%,而在最健康的人群中,这一数值仅为0.11%。
多功能的医疗助手
除了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抗癌效果外,阿司匹林还在多个医疗领域展现出其独特价值。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痛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代谢性肥胖、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此外,它还被用于缓解腹泻等症状。
从柳树皮到“神药”的百年传奇
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发现柳树汁(内含水杨苷)具有治病功效。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1763年,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现代意义上的阿司匹林,是由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于1897年首次制备成功的。他成功分离出纯净的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的前身。拜耳公司很快意识到其价值,于1899年为其申请了专利,并命名为Aspirin。这一发明,开启了阿司匹林的百年传奇。
使用建议:理性对待“神药”
尽管阿司匹林具有诸多神奇功效,但使用时仍需谨慎。阿司匹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出血风险等。因此,是否使用阿司匹林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医生建议来决定。例如,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10年心血管病风险≥10%、年龄40-59岁的成年人,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净获益很小;无出血高危因素且患者愿意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者,有可能获益;不推荐≥60岁者启动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的神奇功效,使其成为医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正如其发明者费利克斯·霍夫曼的双面人生所示,药物的使用需要理性与谨慎。在享受其带来的健康益处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了解其潜在风险,合理用药,让这颗“神药”真正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忠实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