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南迁:14年5次转移,13000箱国宝的守护传奇
故宫文物南迁:14年5次转移,13000箱国宝的守护传奇
1933年2月6日,北平故宫博物院午门广场上,一队军警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在他们的护卫下,2118箱珍贵文物被小心翼翼地装上卡车,缓缓驶出午门,消失在晨曦的薄雾中。这是故宫文物南迁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文物大迁徙。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日益紧张,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文物南迁,以避日寇劫掠。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北平各界人士甚至文化名人如胡适、鲁迅等都表示反对。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故宫博物院还是毅然决定将文物迁往上海存储。
从1933年2月到5月,故宫博物院共分五批将13000余箱文物运往上海。这些文物包括书画、瓷器、玉器、铜器等各类珍品,每一件都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精华。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故宫博物院精心组织了文物的包装和运输工作,每箱文物都经过严格的检查和登记,确保万无一失。
1936年8月,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竣工。这座专门为存放故宫文物而建的库房,成为了故宫文物新的栖身之所。同年12月,存放在上海的文物分五批迁转至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1937年1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南京在故宫文物南迁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抗战形势的恶化,南京也面临着日军的威胁。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相继爆发,南京岌岌可危。为了保护这些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文物再次西迁。文物被分为南、北、中三路,辗转多地,最终在四川的巴县、乐山、峨眉等地找到暂时的栖身之所。
抗战胜利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分存于四川各地的文物集中到重庆,再分批运回南京。从1946年1月到1947年3月,文物陆续集中于重庆南岸海棠溪向家坡贸易委员会的临时仓库。1947年5月,全部文物开始分陆路、水运两路迁运回南京保存。
故宫文物南迁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穿越十余省,创造了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迹。在这段艰难的迁徙过程中,无数故宫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文物的安全。他们有的在战火中守护文物,有的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工作,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故宫文物南迁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守护。正如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所说:“故宫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体现着文化自信。”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智慧,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
南京作为故宫文物南迁的重要一站,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朝天宫文物库房不仅是文物的存放地,更成为了文化守护的象征。今天,当我们站在朝天宫的遗址前,仿佛还能听到那段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些护宝人的心跳。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激励着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