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 vs 洗肾:揭秘肾友的“血液净化之旅”
血液透析 vs 洗肾:揭秘肾友的“血液净化之旅”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这是肾功能衰竭患者在面对血液透析时,常常会问的一个问题。血液透析,也常被称为“洗肾”,是肾脏功能减退或丧失患者的救命稻草。通过机器替代肾脏工作,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帮助患者维持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仿佛经历了一场“血液净化之旅”,从“安检”到“登机”,再到“头等舱”净化,最后“归途”,整个流程充满科技感和人文关怀。
血液透析:生命的“血液净化之旅”
血液透析,是一种通过半透膜排除血液中的废弃物和多余水分的过程,适用于急性或慢性肾衰竭患者。当肾脏无法正常排出代谢废物时,需要通过洗肾来清除这些毒素,防止中毒和死亡。血液透析通过将病人血液和透析液同时以相反方向引入透析器内,分别流经透析膜两侧,两侧的溶质和水在浓度和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作跨膜运动,进行物质交换,使血液代谢积累的尿素、肌酐、胍类、酸根、和过多的电解质被交换至透析液中,而透析液中的碳酸氢根、葡萄糖、电解质等机体所需物质被补充到血液中,从而达到清除代谢物、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目的。
血液净化之旅的流程
安检阶段:建立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的第一步是建立血管通路,这相当于“安检”环节。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方式。通过手术将动脉和浅表静脉直接连接在一起,形成动静脉内瘘。经过手术,静脉会逐渐的变粗变厚,其血流量会大幅增加,从每分钟几十毫升上升到每分钟五百毫升以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够给透析提供相应的支持了,但最好能够在手术后两个月再使用内瘘。身体内很多血管都能够进行造瘘,但是从操作的方便程度以及内瘘的功能性上看,手腕部的桡动脉和头静脉是最好的造瘘选择。
登机阶段:血液进入透析器
完成“安检”后,患者需要“登机”——将血液引出体外。通过动静脉瘘管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人造空心纤维膜过滤后再回流至体内。血液经过血管通路进入到体外进行循环,在蠕动泵即血泵的推动之下,血液进入透析器和透析液当中,发生溶质交换。
头等舱净化:物质交换过程
在“头等舱”阶段,血液透析的核心工作——物质交换开始了。血液透析通过弥散、对流、吸附以及置换的原理,将患者体内的毒素进行清除,同时补充一些身体所需要的物质。普通的血液透析当中弥散起到关键作用,在血液滤过的时候对流起到重要的作用。血液透析的过程当中,血液经过血管通路进入到体外进行循环,在蠕动泵即血泵的推动之下,血液进入透析器和透析液当中,发生溶质交换,然后在经血管通路将血液回输到身体中。
归途:净化血液回输
完成净化的血液需要安全“归途”。净化后的血液通过血管通路回输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需要确保血液的温度、流量和压力都处于安全范围内。血液透析适应于急性肾功能衰退、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移植前的肾功能衰竭或移植后排异反应导致移植肾无功能者、肝功能障碍、牛皮癣等疾病患者。
患者的体验与挑战
血液透析不仅是一项医疗技术,更是一场生命的长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身体上的不适、心理上的压力以及生活上的不便。然而,许多患者在适应治疗后,也发现了新的生活意义和价值。
研究表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益处。他们通过调适自我心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学会血液透析相关行为管理,逐渐获得控制感。同时,患者还能挖掘外部优势资源,肯定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增强。
近年来,居家血液透析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了更多便利。它打破了传统透析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允许患者根据个人日程安排进行透析,极大提升了生活的自由度。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居家透析有效避免了人群聚集导致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以及乙肝、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的潜在威胁。
然而,居家血液透析也面临一些挑战。医务人员的责任更为重大,需要时刻关注患者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培训至关重要,包括医疗知识、设备操作、应急处理等各个方面,必须确保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并通过考核。此外,建立应急措施和便捷的绿色通道也是必不可少的。
技术创新正在为血液透析带来新的希望。在线血液透析滤过(ol-HDF)等新型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清除中分子量溶质,改善患者生存情况。同时,智能设备和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也为居家透析提供了更多安全保障。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线。它不仅是一项医疗技术,更是一场生命的马拉松。对于肾病终末期的患者来说,血液透析是维持生命的唯一手段,通过血液透析能够替代失去功能的肾脏,让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代谢,这种治疗是不具备恢复肾脏功能的作用的,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如果在治疗之后,肾功能可以得到康复,那么可以停止透析,而对于肾病终末期的患者来说,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或者肾移植的方式来延续生命,这样的患者一旦停止透析,就会出现生命危险。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疗体系的完善,相信血液透析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