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决战背后的“天下第一饼”
黄桥决战背后的“天下第一饼”
1940年10月,苏北泰兴黄桥镇,一场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战役正在激烈进行。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展开激战。在这场关乎中国革命前途的战役中,黄桥镇的百姓们冒着炮火,日夜赶制烧饼送往前线,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壮丽凯歌。
烧饼飘香,军民情深
黄桥决战期间,黄桥镇的12个磨坊、60只烧饼炉日夜不停地运转。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黄桥烧饼的香气在硝烟中弥漫。当地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将一筐筐热腾腾的烧饼送到前线阵地,成为新四军将士的重要补给。
这种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场景,不仅为新四军提供了物质支持,更凝聚了军民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力量。正如90岁退役军人龙文江回忆的那样:“那时候我刚出生,后来听老人讲,当时国民党部队人数多,而红军人数少。红军不打老百姓,见到老百姓把枪朝天上打。国民党部队就抓了很多百姓来给他们挡枪。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红军就把枪砸了,然后从70多米高的悬崖上跳了下去。”这段回忆,生动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画面。
独特工艺,百年传承
黄桥烧饼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据记载,黄桥烧饼的制作工艺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揣酵(和面)开始就非常考究,天冷烫酵,天热“雪花籽”,不冷不热“老鼠喷沙”。兑碱也要因时而定,飘碱面起泡,反之则粘牙。
馅和酥分别用猪油和花生油拌面粉擦酥,做烧饼时,酥搭于面团上,用手搓长再卷起,然后用响子轻捶一下,翻转至底上再捶一下,调转方向再捶,然后将底翻朝下,刷上糖稀,撒上去皮芝麻,贴入桶炉烤。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黄桥烧饼色泽金黄,外观美观,香酥可口,不油不腻,适合各地消费者的口味。
从战场到国宴,文化传承
黄桥烧饼不仅在黄桥决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因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食的瑰宝。1940年黄桥决战胜利后,陈毅元帅曾亲自题词称赞黄桥烧饼。毛主席在品尝了黄桥烧饼后,也亲自挥笔题词“黄桥烧饼好出名的”。黄桥烧饼被列入开国大典第一宴点心行列,成为国宴上的佳品。
如今,黄桥烧饼已荣获“中华民族小吃”“江苏食品博览会金奖”“泰兴市名牌产品”等称号,是江苏特色小吃之一。2003年荣获“中华民族小吃”的称号,2004年获“江苏食品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评为泰兴市名牌产品,是江苏特色小吃之一。黄桥烧饼是中华名小吃、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曾被选入开国大典国宴,先后荣获“天下第一饼”“中华第一饼”等称号。
结语
从1940年的黄桥决战到如今的和平年代,黄桥烧饼承载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记忆,凝聚着匠人精神,被誉为“天下第一饼”。它不仅是江苏传统名点,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块黄桥烧饼,都凝聚着黄桥人民对新四军的深情厚谊,承载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革命精神。品味黄桥烧饼,就是品味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