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PCM-6000:引领抗凝治疗进入智能化新时代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44: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PCM-6000:引领抗凝治疗进入智能化新时代

PCM-6000全自动微流控凝血分析仪的问世,标志着抗凝治疗领域迎来了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突破。这款由浙江盛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创新设备,凭借其微流控技术和智能化互联特性,正在引领抗凝治疗进入新的里程碑。

微流控技术:实现检测流程全自动化

PCM-6000的核心创新在于其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在微米尺度上控制和操作流体的技术,能够实现样本处理和检测的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PCM-6000能够实现全血上机、机内离心等自动化功能,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错误率。

全面覆盖抗凝监测项目

PCM-6000能够检测多种凝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因子活性、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狼疮抗凝物质、血小板聚集实验(多种诱导剂)及抗Xa活性(不同类型肝素)等。这些指标对于评估血栓风险和抗凝效果至关重要。

其中,D-二聚体是反映体内血栓形成与溶解过程的重要标志物,其检测对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种血栓相关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价值。而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水平变化能直观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状态,为临床鉴别诊断出血倾向、DIC、血栓性疾病以及抗凝、溶栓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智能化互联:优化实验室管理

PCM-6000的小巧尺寸(493mm×462mm×470mm)使其易于在实验室或临床环境中布局,尤其适合空间有限的医疗机构或科室。设备信息可接入信息系统,实现设备状态监控、远程操作调度,进一步优化实验室空间利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智能化互联功能使得样本采集、检测执行、结果传输等环节实现无纸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根据预设规则自动调度检测任务,减少人工干预,降低错误率,提高检测流程的整体效率。

提升手术安全性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手术室医学装备配置标准》(WS/T 835-2024),血栓弹力图仪和血小板功能监测仪被归类为麻醉辅助装备的一部分。这些设备能够提供比传统凝血测试更为敏感的评估,对于指导临床医生在手术和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准确判断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PCM-6000作为一款高性能的凝血分析仪,能够为手术室提供全面的凝血功能监测。特别是在涉及大量出血风险或需精密凝血管理的手术中,该设备能够提供更敏感的凝血功能评估,帮助医生及时干预,从而提升手术安全性和优化患者预后。

未来展望: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度检测设备如PCM-6000将越来越普及。这类设备不仅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检测结果,还能通过智能化互联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监控,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医疗设备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PCM-6000全自动微流控凝血分析仪的推出,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医疗设备创新领域的实力,更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患者从中受益,实现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抗凝治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