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为何引发争端?背后存在这些基层治理痛点
老旧小区改造为何引发争端?背后存在这些基层治理痛点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改造过程中,却常常引发各种争端和矛盾。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哪些基层治理困境?又该如何破解?
不久前,半月谈杂志社联合民生智库,针对当前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公众参与情况,开展了全国性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3.9%的居民认为,小区业主或小区业委会应该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然而,在完成和正在经历老旧小区改造的业主中,逾两成居民小区尚未成立业委会(22.79%),所在小区成立业委会的居民中,认为业委会在改造中发挥了应有作用的不到半数(43.75%)。
图片由AI生成
本来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的惠民工程,为何让小区居民不满,甚至引发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在一些小区,居民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不少网友反馈,自己所在的小区,改造前没有充分征求自己的意见,改造中又因为种种不合理施工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一旦遇到问题,居民既不能干预改造进程,又难以反馈意见,导致矛盾越积越多。
图片由AI生成
从留言里可以看出,有的小区在改造前没有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有的小区为赶工期,在节假日施工,带来扰民问题,却无人能管;有的小区改造后效果不佳,反而滋生新的隐患,后续的监管和补救也没有跟上;还有的小区陷入“三管”困境,属地政府、社区委员会、居民业主都无法及时干预施工中的不良影响。由于改造的实际项目与居民改造需求未能完全匹配,抵消了居民对改造成果的正面评价。
图片由AI生成
老旧小区改造引争端背后折射出哪些基层治理困境?
社区是重要的民生场,老旧小区改造效果直观体现着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矛盾点,往往就是基层治理的困境点。
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万兰芳指出,将治理思维引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特别要注重保证居民群体的参与程度。要注重改造的全过程,从制定规划、过程施工到后期管护,都要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多元主体在各环节要及时协商互动,正面回应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基层治理与组织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琳建议,加强政府与居民的沟通机制。在未来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政府应与居民进一步加强沟通,建立更加透明、开放的意见反馈机制。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听取居民意见,有效减少设计施工与居民需求脱节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需求,如电梯安装、停车位改造等,应尽早与居民协商,确保改造计划能够更好地贴合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减少后续的协调和冲突。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社区民生,也事关高质量发展。要科学规划、精细施工,以“绣花功夫”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让老旧小区改造真正便民、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