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式”研教融合助力教师成长,天府新区90%学校实现规范化建设
“下沉式”研教融合助力教师成长,天府新区90%学校实现规范化建设
四川天府新区创新采用“下沉式”研教融合方式,构建区域教研新样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模式包括“名师带领+骨干成长”的合作团队、“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的精细化教研模式以及“共性研修内容+个性融合策略”的推进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四川天府新区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创新教研模式,破解传统难题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要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然而,传统教研工作存在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教研问题与教学工作不一致等问题。四川天府新区针对这些痛点,创新采用“下沉式”研教融合方式,构建区域教研新样态。
标准引领:推进校本研修规范化建设与特色化发展
天府新区在全面调研教研员、学校教研现状与专业发展需求基础上,以校本研修规范化建设与特色化发展为主要抓手,区域推进“下沉式”研教融合和共享高质课堂建设。全体教研员深入学校和课堂,将区域教科研培引领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变革等方面深度融合。
研制指导手册:天府新区对标国家相关要求,研制《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研组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指导手册》明确了校本研修中的六大主要任务目标,为区域教研员“下沉”指导学校提供了框架内容。
构建评价体系:天府新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院、学校共同研究,构建了“下沉式”研教融合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确保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编制一校一科一案:根据学校发展实际情况,组织遴选了100个规范化建设教研组和68个特色化发展教研组作为“下沉式”研教融合基地,实现了教研员的全员参与和学校的全面覆盖。
分学段推进,实现精准施策
为实现区域推进和学段特色相结合,天府新区以共享高质“三四五式”课堂建设为研教融合的主要内容,以分学段特色“下沉”融合方式,形成了“共性研修内容+个性融合策略”的推进模式。
共性研修内容:共享高质“三四五式”课堂建设
全学段、全学科“下沉”研教融合的内容聚焦共享高质“三四五式”课堂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段特征构建不同层次的研修内容、不同课型的课堂模式和不同类型的课堂评价指标,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本研修样态。
个性化“下沉”融合策略
学前教育阶段:通过“扶薄引领”助力均衡发展。教研员通过“贴近园所文化需要、贴近园本研修需要、贴近教师成长需要”的“三贴近”方式,在问诊把脉、质疑对话过程中引领导航。
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学科驻校”支持薄弱学校跨越发展。采用“三年周期的学科轮岗”研教指导,分阶段推进规范化建设、学术深耕和特色打造。
高中教育阶段:通过“项目推进”引领教育质量高位提升。例如,语文学科以“大单元教学”下的群文阅读为推进项目,物理学科则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下习题讲评的课例研究”。
成效显著,示范引领
“下沉式”研教融合既是学校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区域教研资源共建共享、研教样态重构的重大改革举措。
资源共建共享:学校和教研组依据教科院提供的校本研修工具与评价量表,直接运用于校本研修规范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提高了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效率。教研员通过整合“下沉”指导学校生成的优质研教资源,建立研教资源库,并适时共享给需要的学校和教研组。
学校发展:通过教研员定期和不定期的到校指导与引领,全区90%的学校校本研修实现了规范化建设,50%的学校拥有了特色化发展教研组。
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员通过“下沉式”研教融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亮点和问题,并用相关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和引领教师优化、重构课堂教学模式。学科教师通过“下沉式”研教融合,适时得到教研员提供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进而更加深入地让自主研究与科学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一位农村中学的教研员,我深知这种“下沉式”研教融合模式的重要性。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持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机会,还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持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贯彻本次培训中学到的宝贵知识,并不断创新,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新课改背景下区校研教融合的转型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四川天府新区的“下沉式”研教融合模式,为全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这种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教研中的诸多问题,还通过分学段精准施策,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奔赴。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四川天府新区的教育质量将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