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教授团队研究突破:无创技术助力门静脉高压精准诊疗
王宇教授团队研究突破:无创技术助力门静脉高压精准诊疗
门静脉高压是肝病领域的重要临床问题,根据阻塞部位不同,可分为肝前型、肝内型和肝后型。准确区分不同类型有助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近年来,无创诊断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的诊疗中取得了重要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宇教授团队的研究为此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无创诊断技术的革新
王宇教授团队的研究重点聚焦于瞬时弹性成像(TE)和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等无创技术在门静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这些技术具有无痛、无创、安全、操作简单等优势,能够实现早期诊断和筛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风险分层和治疗方案。
脾脏硬度测量的应用
脾脏硬度测量(SSM)是门静脉高压无创诊断的重要工具。研究表明,SSM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受肝组织炎症、胆汁淤积等因素影响。李婕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基于不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SSM在代偿期进展性慢性肝病(cACLD)和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SPH)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瞬时弹性成像(TE)和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在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面表现出色。例如,当SSM(2D-SWE)< 26.3 kPa结合LSM(2D-SWE)< 16.0 kPa时,91.6%的CSPH患者能够被正确分类。此外,SSM在监测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方面优于肝硬度测量(LSM),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无创诊断技术不仅提高了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准确性,还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SSM可以作为术后预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支架功能障碍和临床预后的无创工具。同时,这些技术在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NCPH)中也展现出应用潜力,为患者提供了评估、分层风险和监测治疗反应的新途径。
专家观点
王宇教授指出,无创诊断技术的革新为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管理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依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无创工具有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这些新进展不仅体现了医学技术的进步,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最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预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普及,无创诊断技术将在门静脉高压的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