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从心理学视角解读幸福感
彭凯平:从心理学视角解读幸福感
“幸福感从何而来?”这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彭凯平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致力于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在他的著作《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中,彭凯平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情绪与幸福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提升幸福感的实用方法。
彭凯平:从学术研究到社会服务
彭凯平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教授。他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2008年回国帮助复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并成为首任系主任。彭凯平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至今已发表45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出版14部中英文著作,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2015年以来历年入选为全球学术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中国心理学家之一。
彭凯平不仅潜心学术,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他带领学生团队为全校心理热线提供学术支持,通过新媒体途径进行心理学知识科普,建设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彭凯平迅速组建团队,鼓励课题组成员投身心理援助工作。据统计,疫情期间紧急心理援助热线总拨打量超一百万次,共进行危机干预980例。
情绪管理与幸福感
在《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一书中,彭凯平将情绪与幸福感的关系分为三大主题:什么是情绪、如何管理负面情绪、如何畅享正面情绪。书中详细探讨了各种情绪的种类、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如气味、触觉、颜色、音乐、运动、智商等。彭凯平强调,情绪管理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他指出,负面情绪如愤怒、嫉妒、焦虑、孤独、抑郁等,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而正面情绪如希望、快乐、勇气、幸福、宽恕、幽默、欣赏、爱情、自爱、兴趣、平静等,则能帮助我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幸福感。
提升幸福感的具体方法
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幸福感的具体方法。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他特别强调了在内耗时代如何培养拥有幸福感的孩子。他指出,内耗,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自我耗损”(Self-depletion)。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指出,人的意志力和心理资源是有限的,长时间高强度的决策或控制会耗尽心理能量,就像体力劳动会让人疲惫一样。
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种应对内耗、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拒绝完美主义,拥抱37%原则:概率学大师提出的37%原则堪称生活指南:只要找到了比前三个更好的候选项,就可以停止寻找。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关注核心,舍弃次要。正如彭凯平教授所言,“有所取舍才是教育的智慧。”
保持钝感,培养情绪免疫力:钝感,不是冷漠,而是一种不急不躁的从容。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生活琐事,试着减少批评,增加欣赏。每天和孩子有10分钟的真诚表扬时光,不仅能化解紧张情绪,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实验也支持这一观点:欣赏与鼓励胜过惩罚,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自信与情绪管理能力。
积极行动,创造“福流”体验:心理学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Flow)概念,揭示了幸福感的来源:全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活动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能是绘画、运动,甚至是拆解一个玩具。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感受到掌控感和愉悦感。
运动与语言的魔力:科学研究表明,每天30分钟的运动不仅能缓解焦虑,还能提升大脑的执行功能。在家庭教育中,陪孩子一起慢跑、打球,不仅是身体的训练,更是心灵的抚慰。另一项由美国人类学家进行的调查则发现,语言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脑力劳动者家庭的3岁孩子听到的词汇量是福利救济家庭孩子的三倍之多。这种早期积累不仅提升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为其情绪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工具。
彭凯平教授的这些观点,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提升。他强调,幸福感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培养和练习。通过科学的情绪管理和积极的心理建设,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