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三味:锅盖面、香醋、水晶肴肉的传承故事
镇江三味:锅盖面、香醋、水晶肴肉的传承故事
“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谣,道出了镇江最具代表性的三样美食:香醋、肴肉和锅盖面。这三样美食不仅味道独特,更凝结着镇江的历史味道和文化记忆。
锅盖面:三百年的味道传承
锅盖面,又称为镇江小刀面,是江苏省镇江市的一道特色小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镇江地区的小吃摊贩们为了满足当地人的口味需求,开始尝试制作这种独特的手工面条。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锅盖面逐渐成为了镇江的特色小吃,并且在制作工艺和口感上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
锅盖面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选用优质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和盐,搅拌成面团。然后,经过反复揉搓和抻拉,使面团变得更加柔软和光滑。接下来,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细条,再经过甩、抛等工序,使面条变得更加细匀。最后,将面条放入锅中煮熟,配上特制的底料和佐料,即可呈现出美味的锅盖面。
在制作锅盖面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技巧和经验非常重要。他们需要掌握好面团的软硬度、面条的粗细程度以及煮面的火候等因素,才能制作出口感独特、味道鲜美的锅盖面。此外,底料和佐料的配比也是锅盖面的关键之一。镇江锅盖面的底料由秘制酱油汁、十余种佐料组成,经过精心熬制而成,味道十分鲜美。
香醋:从酒坊到醋都的百年传奇
镇江香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当时镇江城里一个名叫朱兆怀的年轻人在西门外开设了“朱恒顺糟坊”,并以糯米为原料,酿造出了闻名遐迩的“百花”酒。百花酒为恒顺独有的产品,曾参加过巴拿马赛会并拿下金质奖章。清朝地方官将此酒作为“贡酒”送至京城,京城人为之倾倒,就连当时京城的京江会馆也因此被称为“百花会馆”。
由于百花酒的产量直线上升,酒糟的处理成为一个问题。1850年,恒顺开始利用酒糟加入谷壳发酵,酿制香醋。经过精心酿造,制成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风味独特的镇江香醋,并将字号改为“朱恒顺糟淋坊”。
民国时期,时局混乱,香醋的主要原料——酒糟,常因交通受阻而不能及时运达,停产危机迫在眉睫。此时,一批优秀的工人走上带领恒顺发展的历史舞台。为解决原料短缺问题,工人冯孝毛、雍长法根据酒糟酿醋的原理,开动脑筋,尝试以糯米为主要原料,以麸皮、大糠为辅料,大胆试验,摸索经验,糯米制醋创新成功。不仅保证了酿醋原料的供给,而且操作比糟醋简便,减少了工人手掌皮肤的磨损。事实证明,以此制法酿制出来的醋,无论口感、色泽还是营养价值,都远超酒糟酿醋。糯米酿醋是恒顺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发明创造,改变了百年来酒糟生产醋的历史,开拓了香醋生产的新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恒顺的生产经营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主要是资金匮乏,生产不足,加之之前有的产品已停产,存货很少,产品存量不足一个月的销售。政府为了帮助恒顺解决资金困难,向恒顺发放生产性贷款,贷款额度依据生产量而定,一般占进货(原、辅物料)额的85%,在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分配黄豆、面粉计划原料。得到政府对私营企业政策的扶持,恒顺摆脱了困境,很快恢复了生产,保障了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到1955年年末,镇江市委批复成立公私合营镇江恒顺酱醋厂,归口工业局领导,恒顺成为镇江市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合营后,恒顺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职工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工人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经营业绩也得到大幅增长。1956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酱醋调味品会议上,恒顺香醋被评为固体发酵质量第一名,成为全国名产。1966年11月18日,恒顺转为国有企业,成立国营镇江恒顺酱醋厂,彻底“更衣换帽”。
1979年,由原商业部直接拨款60万元兴建的2000吨食醋生产大楼是恒顺生产食醋以来兴建的第一幢生产大楼,创造性地开辟了以池代缸酿醋醅的先河。1990年,由恒顺自主设计的中国食醋行业第一台翻醅机研制成功,香醋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填补了我国固态发酵酿醋工艺机械的空白。“以罐代缸制酒、以池代缸制醋”等新工艺的实施,使得恒顺香醋年产量突破万吨,进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阶段。
水晶肴肉:三百年的匠心工艺
水晶肴肉是镇江的一款名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肉红皮白、光滑晶莹,食用时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通常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
水晶肴肉的做法讲究精细,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首先,要将去骨,清理干净表面的毛发,这是确保菜肴美观的关键一步。然后,在肉厚的地方稍微划几刀,这样有助于腌制时的入味。接下来,将葱、姜、花椒、料酒与肉混合,充分揉搓使味道渗透到肉质中,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绝对值得等待。之后,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腌制三天,这个步骤是为了让肉质更加鲜嫩,同时充分吸收香料的味道。最后,将腌好的肉清洗干净,加水和料酒进行焯水,去除杂质和腥味。
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下,我们发现了许多古代食谱,如《随园食单》和《调鼎集》。这些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烹饪知识,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食文化。《随息居饮食谱》更是作为食疗专著,展现了古人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解放后的公私合营期间,各大饭店纷纷出版了自己的菜谱,如《北京饭店菜谱》《全聚德菜谱》等,这些菜谱的出版促进了各地美食的传播和发展。
水晶肴肉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口感和外观。成菜后,肉质红润,皮白光滑,卤冻透明如同水晶一般,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乏对美食的赞美之描写,而水晶肴肉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是一道美味的菜肴,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和审美情趣。
品尝正宗镇江美食的推荐餐馆
想要品尝正宗的镇江美食,不妨前往以下几家特色餐馆:
老赵面店:位于大西路,是品尝锅盖面的绝佳去处。这里的锅盖面劲道十足,底料鲜美,是当地人和游客的首选。
张嫂子锅盖面:福帝门店的招牌秘制红烧牛肉面和鱼汤黑鱼片面广受好评,是体验传统锅盖面的不错选择。
周家二小姐的菜:西津渡店的肴肉和招牌猪油菜饭值得一试,环境优雅,适合品味镇江传统美食。
有家饭店:解放路店的老妈醋仔排和盐水鹅,展现了镇江香醋的独特魅力。
镇江的三大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每一碗锅盖面、每一瓶香醋、每一块水晶肴肉,都凝聚着镇江人民的智慧和匠心。下次来到镇江,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些承载着三百年历史味道的美食,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