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过高过低都会损害健康,专家建议保持45%-55%
湿度过高过低都会损害健康,专家建议保持45%-55%
在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研究表明,当湿度过大时,人体内松果体分泌的松果素会增多,导致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这种生理变化会使细胞活动变得迟缓,人容易感到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还容易患上湿痹症。湿度过小同样对人体不利,干燥的空气会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科学测定显示,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速度最快;而当相对湿度保持在45%-55%时,病菌则会较快死亡。
相对湿度通常与气温、气压共同作用于人体。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体较为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比较舒适;冬季室温18℃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在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感到烦躁、疲倦、食欲不振。
冬季湿度有时过低,空气过于干燥,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感染,导致感冒。据科学试验,在气温日际变化大于3℃、气压日际变化大于10百帕,相对湿度日际变化大于10%时,关节炎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
人体致死的高温指标与空气湿度有很大关系。当气温和湿度达到某一极限时,人体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发,体温升高,可能超过人体的耐热极限,导致死亡。因此,我国规定灾害性天气标准为:长江以南地区最高气温高于38℃,或最高气温达35℃且相对湿度高于61%;长江以北地区最高气温达35℃,或最高气温达30℃且相对湿度高于64%。
夏季,湿度增大,水汽趋于饱和时,会抑制人体散热功能的发挥,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和烦躁。冬天,湿度增大时,则会使热传导加快约20倍,使人觉得更加阴冷、抑郁。关节炎患者由于患病部位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损伤,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减弱,无法适应激烈的降温,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剧。如果湿度过小,上呼吸道黏膜会因水分大量丧失而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并可能诱发感冒。
调查研究还表明,当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26℃的环境温度会让人感觉像31℃一样闷热。干燥的空气能以与人体汗腺制造汗液相等的速度将汗液吸收,使人感觉凉快。然而,湿度大的空气由于已经充满水分,无法再吸收更多水分,导致汗液积聚在皮肤上,使体温不断上升,同时增加心脏负担。
本文原文来自专业干燥设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