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肿瘤医院研究揭示:空气污染显著增加肺癌风险
北大肿瘤医院研究揭示:空气污染显著增加肺癌风险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荷兰乌得勒支大学Chen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再次敲响了空气污染与肺癌风险的警钟。研究团队通过对欧洲四个国家的长期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空气污染物与肺癌发病之间的显著关联。
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显著增加肺癌风险
该研究纳入了来自丹麦、英格兰、挪威和意大利罗马的超过9373万随访人年数据,记录了近11.2万例肺癌事件。研究发现,居住地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和黑碳的长期暴露与肺癌发病和死亡均呈正相关,而暖季臭氧浓度则与此负相关。
具体数据显示,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环境中,肺癌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研究显示,PM2.5浓度每增高5微克/立方米(μg/m³),肺癌发病率增加14%(风险比HR=1.14,95%置信区间CI 1.061.22)。同样,二氧化氮浓度每增高10μg/m³,肺癌发病率增加10%(HR=1.10,95%CI 1.041.16);黑碳浓度每增高0.5×10-5/m,肺癌发病率增加8%。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如果居民长期居住地空气质量能达到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空气质量指南推荐的标准,预计可预防高达31.7%的肺癌发病。
空气污染:全球性的健康威胁
这一发现与世卫组织的全球数据相呼应。世卫组织指出,全球每年约有70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中风、肺癌和心脏病死亡病例可归因于空气污染。空气中的细微污染物能够突破人体防线,深入呼吸和循环系统,对肺部、心脏和大脑造成损害。
空气污染主要分为室外空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两大类。室外空气污染主要由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地面臭氧等污染物组成。其中,直径2.5微米或更小的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最为严重。这些微小颗粒可以穿透肺泡进入血液系统,长期暴露会增加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的风险。
世卫组织设定的PM2.5最高安全水平为年平均浓度10μg/m³。然而,目前许多城市都超过了世卫组织设定的过渡目标1(35μg/m³)的最高水平。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这一问题尤为严峻。全球约有30亿人仍在使用固体燃料和煤油进行烹饪,导致每年近40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儿童尤其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每年约有60万名儿童因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感染而死亡。
专家呼吁:改善空气质量刻不容缓
研究团队成员Chen表示:“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空气污染作为肺癌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的重要地位。通过改善空气质量,有望大幅降低肺癌发病率。”
世卫组织也强调,应对空气污染不仅能够改善公众健康,还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不仅能降低空气污染,还能减缓全球变暖进程。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意味着,到2050年仅通过减少空气污染便可在全球每年挽救大约100万人的生命。
专家建议,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改善空气质量,包括提高车辆排放标准、优先发展清洁公共交通、推广高效炉灶和清洁能源的使用等。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减少私家车使用、参与植树造林等方式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
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降低肺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保护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