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逝世,曾主导首颗原子弹理论设计
“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逝世,曾主导首颗原子弹理论设计
2024年8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同志与世长辞,享年95岁。这位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科学家,以他的离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两弹一星”那段辉煌历史的深切怀念。
“两弹一星”:一个民族的崛起之路
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核垄断、核讹诈的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创建中国原子能事业。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将研制原子弹和导弹列为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
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同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然而,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终止合同并撤走专家。面对这一挑战,毛泽东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
周光召:从理论物理学家到核武器事业的开创者
1957年,27岁的周光召被派往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在那里,他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成为该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正当他的研究渐入佳境时,中苏关系恶化,我国核武器事业陷入困境。周光召与吕敏等青年学者主动请缨回国,投身国家建设。
1961年5月,周光召回国后奉调到二机部九所从事原子弹研制工作。他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在原子弹攻关时期,周光召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巧妙地利用最大功原理论证了苏联专家提供的关键数据有误,扫清了理论设计的障碍。
1963年,周光召与邓稼先共同编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随后,周光召又投身于氢弹原理的探索研究。在彭桓武、邓稼先的领导下,他与于敏等一起完善了氢弹理论设计方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无私奉献:铸就民族脊梁
“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像周光召这样的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他们隐姓埋名,舍弃个人利益,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正如周光召所说:“如果国家需要,这是光荣的事情,我愿意放下自己的专业去从事国家需要的研究。”
1999年,党和国家隆重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就有14位是清华校友。他们当中,有人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有人隐姓埋名数十载,有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精神传承: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高尚品格。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今天,我们缅怀周光召院士,不仅是对一位杰出科学家的追思,更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