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非情绪良药:高糖咖啡因或增抑郁焦虑风险
奶茶非情绪良药:高糖咖啡因或增抑郁焦虑风险
奶茶作为许多人调节情绪的首选饮品,近年来备受追捧。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奶茶中的高糖和咖啡因成分可能增加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尽管很多人认为奶茶是治愈不开心的良方,但过度依赖奶茶反而可能损害心理健康。专家建议,可以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来真正缓解不良情绪,而不是单纯依靠奶茶。让我们一起理性对待这份甜蜜诱惑吧!
奶茶中的咖啡因:提神还是焦虑?
近期,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称,喝完奶茶后出现失眠现象,引发网络热议。失眠现象背后,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知识盲区——大部分消费者不知道茶叶内含有咖啡因。
一杯奶茶的咖啡因含量究竟有多高?查询相关公开数据发现,一杯奶茶的咖啡因含量约等于一杯拿铁咖啡,低于美式咖啡。例如,某茶饮品牌一杯470ml的产品公开标注咖啡因含量在135mg左右,相当于100ml中含有27mg咖啡因。
202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中国居民膳食咖啡因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该报告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咖啡因量不超过400mg。报告还显示,我国成年人的咖啡因摄入贡献率最高的依次为茶叶、茶饮料、奶茶和咖啡。
研究发现,适量的咖啡因可以帮助提升注意力和精力,但过量则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焦虑、失眠和身体不适。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的咖啡因应限制在400毫克左右,相当于四到五杯咖啡,但每个人的耐受程度却差异很大。
奶茶中的糖分:甜蜜还是隐患?
说到奶茶,第一个标签就是热量高。奶茶的热量究竟多高呢?一杯600ml的奶茶,大约有500大卡的热量。这相当于4.9碗米饭或7.1斤水果青瓜的热量。
这主要是因为奶茶中含有大量的糖分。根据对糖分的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甜的奶茶含糖量在11~62g/杯,平均含糖量34g/杯,相当于7块方糖。超过了2022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的建议量。
2024年10月《转化医学杂志》期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爱吃甜食和含糖饮料会增加患抑郁症、糖尿病以及中风的风险。研究分析了超18万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6岁,根据他们平时喜欢吃的食物,将饮食情况分为3大类:
1.健康饮食型:爱吃各类健康食物,尤其喜欢新鲜蔬菜、水果、奶酪和没有甜味的饮料,而不太爱吃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甜食和高脂肪食物;
2.杂食型:大多数常见食物都爱吃,尤其喜欢各种肉类、鱼类,也喜欢多叶的蔬菜以及甜食和甜味饮料,但不太爱吃茎类蔬菜和味道太浓烈的食物。
3.爱吃甜食型:非常爱吃甜食和含糖饮料,喜欢加工食品、高脂肪食物和白面包,此外对其他食物偏好都较低,对新鲜蔬菜、水果、鱼类和海鲜等更健康的食物更是不感兴趣。
研究发现,健康饮食型、杂食型、爱吃甜食型的平均游离糖摄入量分别为51克/天、63克/天和65克/天;而体重指数(BMI)分别是25.7千克/平方米、27.0千克/平方米和27.1千克/平方米。
结果显示,爱吃甜食组人群的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而这是炎症的标志;他们的血液检测结果也显示出较高的葡萄糖水平和较差的血脂指标,这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警告信号”。
与其他两组饮食偏好类型参与者相比,爱吃甜食型的参与者:抑郁症的风险升高27%,患糖尿病的风险升高15%,中风的风险升高22%。
奶茶并非调节情绪的最佳选择
虽然奶茶在短期内能带来愉悦感,但过度依赖奶茶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高糖分和咖啡因的摄入可能导致情绪波动、焦虑和失眠。长期饮用还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呢?专家建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改善情绪:
规律的运动:运动能释放“幸福荷尔蒙”脑内啡,提升情绪,减少压力荷尔蒙的分泌。
均衡饮食: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亚麻籽和胡桃)和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蓝莓、菠菜和坚果)有助于保护大脑,防止情绪波动。
充足睡眠:保持规律的睡眠习惯,每晚睡眠7到9小时,对情绪健康至关重要。
正念冥想:通过专注当下,提升自我觉察和情绪管理能力,减少焦虑和压力。
社交联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关系,减少孤独感,提升幸福感。
现实目标设定: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并在达成时给予自己积极的肯定。
学会拒绝:设定个人界限,避免过多压力。
保持乐观心态:培养感恩习惯,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
寻求专业帮助:当感到情绪难以控制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参与爱好活动:分散注意力,提升心情。
结语
奶茶虽然美味,但过度饮用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与其依赖奶茶来调节情绪,不如尝试更健康的方式。通过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充足睡眠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不仅能改善情绪,还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让我们理性对待这份甜蜜诱惑,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