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龙湖寨:潮州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52: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龙湖寨:潮州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龙湖寨,这座屹立在韩江下游西溪滨岸上的古城寨,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和文化记忆。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龙湖寨不仅是潮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海外华侨华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

韩江三角洲平原,在五六千年前还是汪洋一片,因韩江冲积,两千多年前才形成陆地,也形成韩江下游的东西支流。龙湖寨屹立在韩江下游西溪滨岸上,寨墙下立着的《塘湖刘公御倭保障碑记》有载“北负郡城,东枕大河,西接原野,南环沧海……”北面十几公里开外是潮州府城,东边靠着韩江西溪,西旁是沃野田畴,韩江西溪末端就是南海。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农耕文明时代,自然会吸引着移民聚居,造就一个繁荣的聚落。

站在龙湖寨北门前,常常会引人遐想,是不是要进入一座城?因为迎面是一个拱门门洞,门洞上边耸立着一座楼阁,一面有着城垛的墙体向两边延伸开去,这俨然就是缩小版的城门、城楼及城墙。

事实上,寨子的式样跟龙湖寨这样像城的并不多,乍看以为是“卫所所城”。不论是城是寨,不管寨为什么样式,防御功能是共有的。难怪有人因为潮州人是中原辗转南迁而来的,就联想到东晋五胡乱华以后的汉人南迁,也因而由汉晋的防御性建筑“堡”联想到潮州人的寨。那联想应该有些牵强,毕竟潮州人由中原迁徙来到潮汕地区,并不是一路直接迁徙到达,而是由一个地方再迁徙至另一个地方的,建筑也随之不断在不同地方变化发展,而并非直接传承发展的,即使可能有一样的目的和功能,但指向的具体对象毕竟也不同。山地的围楼圆寨,人口规模和相应建筑规模小,但面对兵燹涂炭,或是山贼盗匪,还有蛇虫野兽,有利小众防御;平原的各式各样寨子也有合力共同防御敌侵的作用。

龙湖寨建于明嘉靖时代。那个时代,倭寇侵犯,猖獗至于从海上进入江河,沿水侵扰到平原腹地乡村,乡民为了保障财产安全,建筑防御抵抗。《塘湖刘公御倭保障碑记》记载,当时倭寇劫掠潮州情势严重,壮丁被抓,老人小孩被残害,房舍被焚烧,这种威胁日渐逼近龙湖寨,乡民人心惶惶,甚至有的考虑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严重影响乡民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乡贤刘子兴刚好在老家服丧,便倡导协调建寨设栅。周围小村落搬到寨里,团结协作,合力防御倭寇,终使龙湖寨乡民生活得到安宁。

寨中信步,从北寨门到南寨门,一条石板路纵贯南北,是寨中主干道,称为直街;随着历史发展,聚落建设,从北往南,东侧有新街、上东门街、下东门街、花楼巷、庄厝巷、邱厝巷、程厝巷,西面的五官巷、隆庆巷、福兴巷、中平巷、徐厝巷、狮巷、伯公巷,依次连通主干道直街,东西两侧的巷道开通了西门、上东门、下东门、客巷门、夏厝巷门;大小路道的街巷,两旁铺排鳞次栉比的建筑物,形成一个面积1.5平方公里的带状村寨,依偎韩江南北走向伸展逶迤。

阡陌交通,相互联结的大小街巷,把寨子分割成一个个角落,聚居着各个姓氏的乡民。在潮汕地区,多数是一个姓氏形成一个自然村落,清代大批建立的寨子,也很多是一个姓氏形成一个村寨。据说最早在龙湖寨定居的是徐氏,建寨时所在地村落集中搬入,后来又陆陆续续有移民迁入,以至于村寨里姓氏众多,最多时曾有48个姓氏,目前寨子里仍有21个姓氏。纵观潮汕乡村,龙湖寨如此繁多的姓氏杂居,无疑是一个特例。

漫步在寨子里的街巷,古建筑分布其间,让我们目不暇接:或小规模的简朴民居,或大规模的多间开、深进数座落,有南宋遗存的残迹高美,有明代建筑的拙朴简约,有清代建筑的奢华精美,还有民国建筑的中西合璧……

无论主干路道直街,还是支路巷道,每走几步,就会发现错杂坐落着宗族祠堂,直街上一路就分布了24座,有的巷道也分布密集,就隆庆巷和福兴巷共有10座。整个寨子有50座宗族祠堂,有的至今还保留完好,有的只余残垣断壁。一个村寨有如此数量庞大的祠堂,在潮汕地区并不多见。

祠堂是宗族祭祖、议事的场所,但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礼记》记述,“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古代本来不许随便建祠堂,只有天子和士大夫才有资格建以祭祀先祖,百姓只能在家里祭拜祖先。皇家祭拜列祖列宗的祠堂,称为太庙;士大夫的称为家庙,民间的祠堂就称为宗祠、祖祠、公祠等。虽然朱子倡建祠堂,但明代以前建祠堂礼制仍较森严,百姓中只有取得功名以后才能建一座家庙,直到明嘉靖以后,才允许百姓建祠堂。因而明中早期及以前,宗族祠堂数量不多,而潮汕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民间建祠堂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时候,祠堂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一开始,祠堂只是跟太庙、家庙一样作为祭祀先祖的场所,后来随着人口发展,各宗族不断壮大,祠堂不再是一家所有,而是宗族里各家各户共同所有。于是,祠堂便成为宗族共同议事的地方,甚至为了宗族的未来,有的开辟为宗族弟子读书之所,当然这也属于宗族议事的范畴。

宗祠发展了,功能除了祭祖和议事,有时也代表着宗族的力量和体面。所以宗族之间,一有经济能力,或者群策群力筹资竞相建祠堂。此外,当人口膨胀、宗族壮大以后,还出现了房系,于是各房系一有经济能力,或为了房系的体面,同房系的也会集资建设自己的房系祠堂,供同房系的族人使用和彰显。这时候,以共同祭拜某一祖先为名建的,就称为某公祠。虽说龙湖寨历史上有几十个姓氏,但现在只有一半,而宗族之间人口参差不齐。现在龙湖寨里以许氏、黄氏为大姓,于是这两个姓氏的宗祠也多。在龙湖寨50座宗祠里,许氏就占了17座,黄氏12座,另外的21座就由12个宗族的祠堂构成。有的宗族人口太少,或者迁入寨里时间较晚,并未建祠堂。

龙湖寨里许氏祠堂数量众多。许氏是龙湖寨发展至今人口最多的望族,在龙湖寨有三支世系:一支是光禄大夫系,一支是永春县儒学系,一支是永春县儒学系一世祖的侄子后裔进士系。龙湖寨的世系始祖有的在宋末元初,有的在元末明初,前前后后迁到这里。早在明成化、弘治时期就已建许氏家庙和许氏宗祠,为不同世系共同祠堂;随着人口发展,宗族壮大,像从六世祖、十二世祖、十三世祖、十六世祖等又开始分支房系,又各为房系的先祖建祠堂,诸如六世祖祠、谷侯公祠、徽衍公祠、彰衍公祠、伯腾公祠、伯岩公祠、岩公祠、伯进公祠、是荷公祠,忠浩公祠、见浩公祠、朝蛟公祠,成为房系的共同祠堂,这些祠堂还反映先祖名望或子孙发展的情况。

或是建设得早,或是受到寨里面积的制约,这里各宗族祠堂规模普遍都比较小,二进的近一半,三进的数量次之,仅有许氏永春县儒学系二世祖祠为四进。随着光阴流逝,时势变幻,寨里的祠堂超过一半,或被改建得面目全非,或年久失修老旧,或坍塌残破不堪,或已无迹可循,历史的曲折起伏,让人不胜唏嘘。保存较为完好或得到修缮的祠堂,呈现出传统建筑风貌,如门楼的石雕古朴与精美,灰塑壁画的精美构思,飞檐翘角的豪放洒脱,斗拱榫卯的稳固坚实,雕梁画栋的辉煌华丽……其中,门楼的样式很值得品味,不同时代的门楼有不同风貌。许氏永春县儒学系二世祖祠门楼最为古朴,是木构门框,圆形莲花瓣的门簪,保留了明代的风格,以及作为士族世家的华贵风韵。

要知道,祠堂毕竟是儒家文化的产物,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结果,祭祖就是儒家思想慎终追远的要求。那么,从建寨前就有了祠堂,到建寨后的发展,龙湖寨里这么多的宗祠,反映了儒家文化不仅在这里生根发芽,而且根深叶茂,氛围浓烈。

寨里儒家文化,除了看祠堂,还看府第。

早在南宋嘉定元年(1208),寨子这个地方的早期村落,就已出了进士一甲第三名的姚宏中,他的探花府就在现在寨里福兴巷,府第二进一后包,虽简陋且已残破,但宋建筑的青砖建筑风格,却留给了今天珍贵的文化珍物、历史回忆和沧桑感念。在那个时代,这个地方建村不久,更未立寨,但已文气旭起。中平巷尾的夏府,从明嘉靖到万历时代,夏建中、夏宏、夏懋学祖孙三代(祖、父为举人,孙是进士),三世科甲,何等荣耀。明正德许洪宥,官至山东道按擦御史,御史以绣衣代称,在五官巷口对面的直街东侧,有他的绣衣第。在隆庆巷中段,成氏家庙东侧有一座太卿第,为明嘉靖进士、官至苑马寺太卿的成子学府第。

此外,还有进士第、文翰第、儒林第、大夫第、明经第等。这些府第的主人,有的是攻读取得功名,有的是经商有成而捐纳获得功名。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清末或民国到南洋经商发迹的乡贤,依然重视回乡重修先祖府第以光宗门楣。这一点,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刘子兴的府第重修。刘子兴是龙湖寨建设的倡导者,防御倭寇的组织者。他是明嘉靖进士,官至封疆大吏福建左布政使,为一方之长,称为方伯。他的裔孙刘葵如,在民国时期为他重修进士第,增建方伯第,合二而一。刘葵如是新加坡富商,经营布庄、米庄、银装和糖庄,急公好义,热心公益,担任侨领,服务族群,回乡为先祖刘子重修府第,光耀门庭。府第规模宏大,七间过,三进连后包,中西结合。一进门楼书进士第,二进门额写方伯第,门上匾额、门楼石刻,延请书法名家书写,屋脊嵌瓷,繁复精妙,木雕精致华丽,门楣窗框装饰或灰塑,立体形象,或壁画,细腻精美,内容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人物风景,丰富多彩,活灵活现,更有后包装饰结合西洋风格的,法国瓷砖,罗马风格,新鲜活泼。

现在寨中看到的先贤府第并不多,但历史上龙湖寨的进士、举人多达69位。这样的儒学发展高度,难怪寨中于明嘉靖建有韩文公祠(清乾隆改称龙湖书院),万历七姓学生联合为老师建造侗初师祠,尤其是清末到民国时期,建私塾书斋蔚然成风。

寨子曾因池塘湖水环绕得名塘湖,明朝时改称龙湖。明万历举人、福建省汀州府归化县知县萧廷玉重建龙首庙,跟寨子连在一起,龙首庙如龙首,直街形似龙脊,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如龙鳞,整个寨子仿若一条龙,故而改称为龙湖,正如北寨门上的嵌首联:“龙气逶迤紫微入首,湖光环绕太乙通流。”寨子的气脉绵延不断,又有湖光水色环绕,钟灵毓秀而人才辈出。由此可见,这片土地由原来的塘湖改为龙湖寨,是文脉的升华。

过去龙湖寨也是一个墟集,这常常让人津津乐道。龙湖寨跟韩江边其他墟集一样,成为韩江航运货物集散点,临近区域内的货物运载出去,外边的货物运送进来,一个墟集负责一个段落的区域。而韩江冲积平原过程中,形成一条小支流古彩塘溪,从龙湖寨旁边流过,让龙湖寨输送货物更便利、更长远,龙湖墟集便更为活跃。这也为龙湖寨后来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

寨子的建立,可以抵御倭寇的劫掠和各种外来的侵扰,让乡民得以安宁生活。然而随着人口规模日益增多,寨子里的人勇于出外闯天地。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乡民借着韩江的小船南下摇到汕头埠,经那里的港口到椰风蕉雨的国度开拓奋斗,再反哺故里,光宗耀祖。

这样的人文现象既是龙湖寨的,也是整个潮州文化区域的。潮州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乡土化,龙湖寨的历史文化正是其中的体现。寨子的功能不再是保障乡民免受外扰,而是保住了村寨的文化根脉,连接着海外乡亲的乡愁。

当千百年来潮州文化逐渐形成,龙湖寨从中互动形成,厚植了龙湖的文化根脉;当潮州文化沿着韩江流向海外,龙湖寨成为一个海内外文化的联结点,承载着乡愁,走向世界。

本文原文来自华夏杂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