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下种出绿洲,元谋县探索生态治理新模式
光伏板下种出绿洲,元谋县探索生态治理新模式
云南楚雄州元谋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这里曾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多度,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极其脆弱。然而,就在这样一片看似不毛之地,一场生态保卫战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
“光伏+生态修复”:荒漠变绿洲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元谋县积极探索“光伏+生态修复”模式,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元谋县的光伏电站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则是绿意盎然的植被。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为植被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光伏板能够遮挡阳光,减少地面水分蒸发,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一个相对湿润的环境。同时,光伏电站的建设和维护也带动了当地就业,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科技创新:生态修复的关键力量
面对干热河谷缺水、土壤贫瘠的难题,元谋县创新性地采用了多项生态修复技术。例如,刻石换土技术,即在石头上开槽填土,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滴灌节水技术则确保了每一滴水都能得到有效利用。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植被成活率,加速了生态恢复进程。
显著成效:从荒漠到绿洲的转变
经过持续努力,元谋县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据统计,该县已累计完成石漠化国土造林13.82万亩,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曾经的荒漠化土地,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生态与经济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以芒果产业为例,华坪县(邻近元谋县)通过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将昔日的产煤大县变成了芒果种植强县。目前,华坪县芒果种植规模达44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经验启示:为全国生态治理提供借鉴
楚雄州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修复实践,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即使在最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通过科技创新和持续努力,也能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并行不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如今的元谋县,曾经的荒漠正在变成绿洲,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财富。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生态修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