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军院士:鱼类遗传育种领域的开拓者
刘少军院士:鱼类遗传育种领域的开拓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长期致力于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特别是在鱼类远缘杂交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带领团队揭示了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和繁殖规律,创建了多个优质鱼类品种,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此外,他还致力于鱼类良种良养良销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少军院士团队在鱼类远缘杂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系统地研究了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和繁殖规律,提出了“大杂交”和“微杂交”的概念。所谓“大杂交”,是指通过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中,基因组中同时存在来自父母本的基因组共存且可遗传的现象。而“微杂交”则是指通过远缘杂交或人工雌核发育产生的后代,其基因组几乎完全来自母体,但嵌入了一些源自父体的DNA片段。这些发现为鱼类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
基于这些理论突破,刘少军院士团队成功创制了一系列优质鱼类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合方鲫系列鱼。该系列鱼是通过自主研发的远缘杂交“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培育而成。合方鲫系列鱼相对于原始亲本日本白鲫和红鲫,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 生长速度:合方鲫系列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亲本,这主要得益于其基因组中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b)基因的低表达,促进了肌肉生成、蛋白合成和脂肪合成等生物学过程。
- 抗逆性:合方鲫系列鱼具有更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稳定生长。
- 营养价值:合方鲫系列鱼的蛋白含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更高,肉质更佳,口感更优。
这些优势使得合方鲫系列鱼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合方鲫系列鱼快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发现,合方鲫系列鱼相较于亲本肌肉纤维更肥大、肌肉蛋白和脂肪含量更高,表现出快生长的优势。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合方鲫系列鱼快生长的候选基因mstnb(肌肉生长抑制素),进一步通过CRISPR-Cas9、Western-blot和RT-qPCR等技术揭示了mstnb基因的低表达促进了肌肉生成、蛋白合成和脂肪合成等生物学过程,进而促进合方鲫系列鱼的生长。该研究成果完善了合方鲫系列鱼快生长优势的分子机制,为杂交育种创制优质新品种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少军院士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致力于教学和人才培养。他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培养了大量鱼类遗传育种领域的专业人才。他常说:“像养崽一样,天天看着。”他总是自嘲自己就是一个“渔民”,他的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这种对科研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正是他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原因。
刘少军院士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鱼类育种理论,还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他创制的优质鱼类品种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农民增收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水产品选择。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刘少军院士团队还将带来更多突破,为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