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5本经典文学作品深度解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35: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5本经典文学作品深度解读

在阅读的世界里,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的风景。这个7月,一位书友深入探索了17本精心挑选的书籍,从文学到小说,从社科到绘本,每一本都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其中,有5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给这位书友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些书虽然主题各异,但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孤独。

Top1 《他们涉海而来》奥德丽·马吉

相较于其他传统的小说,奥德丽·马吉给予读者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抛却大段客体性描述,转而用大量对话、大量诗歌、大量主体性的叙事方式,让整个故事在自然流动的环境中向前发展,读者有时候还没反应过来这一幕,就已经过渡到下一幕了,但全然感觉不到生涩难懂,恰恰相反,读者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深切感受着角色们的内心变化。

岛外,北爱尔兰流血冲突愈演愈烈,只因为几百年前大英帝国留下的殖民烂摊子,一个报复接着一个报复,似乎没有尽头。

一个被抛弃了的英国人,不被认可的艺术家,乘坐古老的手工小艇来到岛上,他要在这里画峭壁,重新获得妻子的认可,重新融入伦敦的艺术圈。

一个被痛苦童年淹没的法国人,处于身份认同危机下的语言学家,也涉海而来,他要在这里研究古老的快要消失而没人在乎的爱尔兰语,以便出书,获得认可。

一个寡言,需要安静,才能进行艺术创作。一个多话,需要聊天,才能完成语言研究。天然不对付,却都是狂热的浪漫主义者。

小岛从寂静到热闹,从原始到文明,以被动的姿态接受着改变,先是一道小口子,慢慢变大,被冲击,被撕裂。植根于殖民与民族的主题,写出了人的欲望,人的贪念,人的挣扎。奥德丽的笔触外柔内刚,直抵人性。我们也会在这样的书写中,偶尔窥见自己的另一面。

Top2 《我们八月见》加西亚·马尔克斯

花了1个半小时读完,出乎意料的好读好懂。

年过四十六岁的主人公安娜每年的八月十六日都要上岛到母亲的坟前拜祭。然后晚上来一段艳遇,第二天回到幸福安定的家中。这样的仪式她一共进行了5次,在最后一次她猛然发现母亲生命中的最后六年就是每年上岛艳遇,并且最后还要求葬在这里。不知是为了拒绝步母亲的后尘,还是为了挽救婚姻,她竟然直接将母亲的尸身挖了出来带回家。这样彻底断了她上岛的念想。

薄薄的一本,依然承载着加西亚·马尔克斯最为擅长的领域和主题——孤独。我们物质上“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精神上却始终需要带着孤独与寂寞。虚假的美好与残酷的真相之间,我们注定要做出选择。

Top3 《一月十六日夜》安·兰德

这本书包含了安·兰德的三个剧本,也是她仅有的三个剧本——《一月十六日夜》、《理想》、《三思》。这三个剧本都充分展示了她的哲学思辨,以及她想要创造理想化的人物角色,反映了她的人生观。

三个故事都刻意营造出一种真空感——不被其他因素干扰,单纯针对事件来进行审判、评价、洞悉,而人性在如此真空的环境中变得模棱两可,并且从刻意隐藏的假面中慢慢溢出真实的样子。人无论怎样伪装,真相最后都会大白,人性经不起检验。

三个不同的故事,都传达了安·兰德的人生观,也让读者思考何为自我、何为理想、何为利他。只有不停地反思,才可能望向更高处,走向更高处。

Top4 《里斯本夜车》帕斯卡·梅西耶

当人受限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性格被注定,那么人的思考方式和感受方式也就被注定了。在这样的前置条件下,人的任何抗争都是徒然,人生的意义就如流沙,最终将不知所踪。而如影随形的只有孤独。

帕斯卡·梅西耶的《里斯本夜车》,就将对人生的孤独的见解通过两个镜像人物讲述了出来。两个矛盾体, 两个孤独的灵魂。

他们都想从别人的期许中出逃,从别人的高大形象中出逃。他们想活出自我。

只是这种自我无法被世人理解。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如何生活,而在于如何设想生活。”因为个人所做的选择都是基于生长环境和个人经验,这些在一开始就已注定,那么往后余生都是在经验中做的选择,因此“如何生活”都将是经验的循环往复,真正的意义,只能是大脑中的设想。乍一听,十分悲观与无奈,却又是这些行走在既定人生路上的人的唯一解释。

Top5 《无常是常——苏轼传》

失意,是苏轼人生的主色调,他却苦中作乐,从心而行,活出了快乐超逸。

“穷通难定,是非难断,百年忧乐瞬息而逝。达时知足常乐,穷处安贫乐道,无论穷达,皆要及时行乐。”

就是这份心态,让他寄情山水,与大自然为伴,以他乡为吾乡,释然洒脱。

除了他的文学艺术瑰宝之外,他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来说也是瑰宝。

面对挫折,坚忍不拔、积极向上。面对逆境,随遇而安、淡泊名利。

无论身处何地,总能很好地安顿自己,这是苏轼的处世之道,亦是我们当世应有的处世之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