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院揭秘骨转移新机制,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上海六院揭秘骨转移新机制,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日,上海六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张长青、高俊杰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叶招明教授团队合作,在《科学前沿》上发表了一项关于骨转移新机制的重要研究。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骨细胞通过线粒体转移激活STING介导肿瘤免疫的新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癌症骨转移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70%的晚期癌症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不仅会引起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骨转移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双膦酸盐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的治疗靶点的发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研究团队发现,骨细胞(包括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肿瘤细胞侵袭骨骼时,骨细胞会通过释放线粒体来激活STING(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通路。STING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免疫信号通路,能够识别细胞内的DNA,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一发现揭示了骨细胞在癌症骨转移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为骨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骨转移的生物机理,为未来临床应用带来希望。随着对STING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正在开发针对这一通路的新型免疫疗法。这些疗法有望与现有的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为骨转移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骨转移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骨转移后,骨头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疼痛、病理性骨折、压迫症状等。疼痛是骨转移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早期较轻且间歇性发作,但会逐渐加重并变为持续性。病理性骨折是由于正常骨质被癌细胞侵蚀破坏,骨头变得脆弱,轻微外伤或无任何诱因即可能发生骨折。此外,脊椎发生转移时,肿瘤可能压迫脊髓、马尾和神经根,出现各种压迫症状,如根神经痛、截瘫等。
目前,骨转移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体外放疗、双膦酸盐和癌痛治疗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延长生命、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预防或处理病理骨折、解除神经压迫,包括微创及椎体成形治疗。体外放疗是传统的治疗手段,止痛效果好,可有效防止椎体骨转移严重的患者出现截瘫,但对破损骨质没有修复作用。双膦酸盐通过延缓骨破坏,减少或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重要的支持治疗手段。癌痛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外科姑息性手术以及遵从三阶梯治疗原则的止痛药物应用。部分患者可考虑应用中药外用止痛治疗。
上海六院的这项研究为骨转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深入研究骨转移的机制,科学家们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骨转移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