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冥想可增强心肺协同作用,科学解析禅修健康效益
最新研究:冥想可增强心肺协同作用,科学解析禅修健康效益
冥想作为一种古老的身心实践,近年来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冥想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冥想的效果。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冥想对心肺同步和心率变异行为影响的研究,揭示冥想如何通过调节生理机制来促进身心健康。
关于人类心脏和呼吸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心肺相位同步(CRPS)的广泛研究证明是一种反映心脏和呼吸系统之间的有效协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存能量。CRPS在低认知活动或低心理过程的条件下最为明显,例如在睡眠中和麻醉下,在身体紧张时几乎消失。在禅修中,练习者经常在身体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入超验意识状态,促进CPRS的出现。经过多年的练习,禅修者经常经历心肺相互作用的显著变化。
使用频域方法分析的心率变异性(HRV)可以用于评估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活动的调节。量化HRV的参数PLF/PHF是HRV低频(LF)范围内的总功率与高频(HF)范围内总功率的比值。确定低频和高频范围对于获得PLF/PHF的可靠估计至关重要。0.04 Hz至0.15 Hz的低频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交感神经活动的标志,而0.15 Hz至0.4 Hz的高频范围被认为是副交感神经活动。冥想练习者经常以低于12次呼吸/分钟的呼吸频率呼吸。
HRV的高频成分受到呼吸的影响。在较低的呼吸速率下,反映副交感神经活性的高频成分向较低的频率范围移动,并与交感神经活动定义的低频成分范围重叠。因此,基于固定LF和HF范围的传统HRV分析方法(tHRV)经常导致对低呼吸频率的过高估计。
冥想是一种清醒的副交感神经支配的低代谢状态,可以降低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血浆褪黑素水平和皮质醇水平。现代冥想被广泛认为是身心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证明了冥想对人类健康和幸福的各个方面的有效性。
在冥想技巧中,源自禅宗的禅修揭示了一种通过“心对心印”启蒙练习冥想的独特方法。专注于心脉轮,缓慢的腹部呼吸,成为揭示心中菩提(即开悟智慧)的关键练习。修炼者体验到气能在心轮附近重整经络(即气流路径),引发对心轮内能量的感知。
台湾新竹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系的研究人员比较了禅修新手(对照组)和经验丰富的禅修者(实验组)心肺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通过心肺相位同步度(CRPS)评估心脏和呼吸系统之间的有效协同作用。此外,还开发了一种自适应频率范围(AFR)方案,用于可靠地量化心率变异性(HRV),以评估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活动的调节和肺气体交换的效率。名为HRVAFR的增强HRV方法可以解决在呼吸速率缓慢的情况下高估HRV的问题,这在禅修从业者的研究中经常遇到。通过比较从两组收集的三个数据集,他们的发现提出了创新的假设,以解释通过长期禅修恢复心肺功能的非凡过程。特别是,即使在快速呼吸期间,高级从业者也表现出持续高度的心肺相位同步。根据对高级从业者的实验后访谈,在禅修过程中,内在脉轮能量的激活经常会引起可感知的生理心理改变,包括调节心肺相互作用的有效机制(Chang and Lo.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