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写意画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追求
“得意忘形”:写意画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追求
“得意忘形”这个成语,原本形容人因得意而失去常态,带有贬义。然而,在中国传统写意画中,“得意忘形”却是一种至高境界,它代表了艺术家在创作时达到物我两忘、自由挥洒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体现了画家的技艺,更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情感表达。
写意画:从形似到神似的艺术追求
写意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分支,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但真正形成独立画科并蓬勃发展是在宋代。与工笔画追求形似的精细描绘不同,写意画更注重“意在笔先”,强调“形神兼备”。它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在形态,而是通过简练的笔墨、含蓄的意象来传达画家的情感与哲思。
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写意画的发展。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与心灵自由,这种风气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北宋初期的黄筌、徐熙虽风格迥异,但都为后世写意画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文同、苏轼等人的出现,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笔墨趣味的探索,标志着写意画正式步入艺术殿堂。
“得意忘形”:写意画的至高境界
在写意画的创作过程中,“得意忘形”是一种理想的艺术状态。它要求画家在创作时摆脱物象外形的束缚,达到心手相应、笔随心动的境界。这种状态下的作品,往往能更好地传达画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当代艺术家晨晓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得意忘形”的绝佳案例。被誉为“中国色彩之父”的晨晓,将中国传统写意精神与西方现代艺术语言完美融合。在他的大型壁画《中国好色彩·丽水好风光》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完美结合。作品以明快的色彩基调与自由的构图展现丽水的自然之美,柠檬黄与翡翠绿、映日红相映成趣,色块大胆而和谐。黑色线条的运用则赋予画面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作品中,大块面的平涂与扭曲的笔触相结合,既具视觉冲击力,又不失和谐统一。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的意境和西方表现主义的热情,开创了中国写意绘画的现代表达方式。
另一位在当代写意画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冯钟云,通过其“得意忘形”的创作状态,展现了写意画的独特魅力。冯钟云的水墨写意画,因涉及的题材繁多很难按传统题材分类。不过概之可分为两类,一是描绘藤蔓、枝叶等自然植物;一是专注于奇石的笔墨表现。他注重对物的观察,并意图视看物象在自然规律中的呈现,以形式之归理,实现对再现实的超越。此外,冯钟云的水墨画亦彰显着感知古今时间交错的写意基调。如果说冯钟云在纯水墨画中参透了造化之理,那么彩墨画则具现了其游弋于古今中西旷荡与自由的创作理念。他的彩墨画作既相沿于中国传统笔墨的至理,又带有西方抽象艺术的形式意味。画者就两个向度的建构,并非作单纯并置与交汇,而是以笔墨的媒介语言勾勒出形式美的现代轮廓。从冯钟云的表现形式美的作品来看,其在注重提炼物象的形质特点,保持再现之真实性的基本下,又不拘囿于物象的实在感,以笔墨的话语,抽象出物性的造化美,赋之以现代意味的视觉表征。冯钟云使传统笔墨和现代的抽象形式之间得以适配,这是因为他形式绘画的色彩张力之中,参合了传统的画道底蕴。
“得意忘形”:写意画的艺术价值与当代启示
“得意忘形”不仅是写意画的创作状态,更是一种艺术追求和人生境界。它要求画家在创作时不仅要掌握高超的技艺,更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得意忘形”的状态下,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精神的作品。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得意忘形”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不要忘记传统文化的根脉;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晨晓和冯钟云等艺术家所展现的,通过“得意忘形”的创作状态,写意画不仅能够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得意忘形”在写意画中的体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它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不应被外在形式所束缚,而应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真实。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绘画,更可以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