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边境地区国门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12: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边境地区国门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

广西凭祥市卡凤小学作为一所国门学校,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学生“五个认同”,引导边境地区的小学生增强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文化、维护民族团结。2024年,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卡凤小学坐落于中越边境口岸友谊关下。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边关文化、民族文化、雷锋精神等特色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国门学校塑造学生国家认同、促进边境民族团结的教育功能。

依托边关红色阵地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依托“凭祥孩子游凭祥”项目,借助友谊关、中越边界线、边境界碑等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 每年国庆节期间,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前往友谊关参加升国旗仪式,激发各族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024年5月29日,以“红领巾爱国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主题的凭祥市少先队“六一”主题队日示范活动暨新队员入队仪式在卡凤小学举行。当天,少先队员们在友谊关城楼重温入队誓词,誓言要把满腔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转化为不竭的学习动力。

  • 近年来,学校坚持组织、开展学生与戍边民警巡边护碑的课外实践活动。2024年5月31日,卡凤小学六年级的少先队员与民警共同前往1035号界碑,开展巡边护边、描红界碑、在界碑前宣誓等活动。护碑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守边固边的重要性,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孩子们通过护界碑实践活动,把界碑“竖”在心中,把爱国主义的种子埋进心灵深处,培育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

结合民族文化活动,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卡凤小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

  • 首先,利用传统民族节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学校以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为载体,开展“赏民俗、做游戏、品美食”系列活动,师生身穿各民族服饰,共唱《广西尼的呀》,齐跳竹竿舞、圆圈舞,体验扎染,制作铜鼓等,使学生在游戏中领略民族节日文化魅力,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其次,依托民族文化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年、2023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2024年春节前开展的广西吉林两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交流研学活动均在卡凤小学进行。活动期间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活动,向学生介绍广西12个世居民族概况。此外,来自吉林的“小雾凇”与南宁的“小砂糖橘”在卡凤小学与当地学生结对子、互赠小礼物、共绘国旗、一起升国旗等。童年是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的宝贵时期,借助丰富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天下为公、自强不息、讲信修睦等优良品质。

深耕雷锋精神内涵,紧扣奉献精神教育

2020年,卡凤小学开始打造雷锋学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开展雷锋精神培育活动。

  • 校内以雷锋精神启智润心。卡凤小学以雷锋精神建校,学校打造了“雷锋书吧”、小雷锋广播室、雷锋辅导室、雷锋精神文化长廊、学雷锋劳动实践基地等学习场所。依托雷锋主题场所,开展党建活动、舆论宣传、德育培育、劳动实践等教育活动,营造知雷锋、敬雷锋、学雷锋的文化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目标。

  • 校外以雷锋精神培根铸魂。学校开展了“学雷锋做家务”“关爱特殊儿童、留守儿童送教帮扶”等志愿活动,引导学生在点滴小事中践行孝顺父母和关爱同学的雷锋精神。2024年3月5日,学校与友谊关边境派出所、万通公司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共同前往卡凤村渠历屯的拥军模范户李承良家中开展帮扶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更是教育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生动题材。

存在的短板

通过调研发现,卡凤小学因地制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课堂、师资、协同育人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亟待解决。

  • 课堂教学重视度亟待提高。学校暂未开设专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只在学校开设的地方人文课程中,包含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板块。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以及其他课程中有一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相关知识点的渗透,亟待从系统性、整体性上进行加强。

  • 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学校地理位置在偏远山区,卡凤小学离友谊关景区2.4公里,离凭祥市区14公里;校内只有教学楼、学生午休宿舍、操场、学生种菜园地四部分。学校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较差,教育发展不平衡,难以吸引和留住教师。学校的思政教师多是由语文教师、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兼职。兼职教师不具备专业的思政知识,难以准确理解统编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和正确开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

  • 协同育人联动性不足。校内的学生基本来自本村或附近村落,家庭所处位置偏僻,家校互动频率不高;又因家长受教育水平不高和外出务工,家庭教育边缘化、缺位问题存在。当前,学校缺乏相应培育效果监测与反馈机制。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停留在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发放通知层面,缺乏对培育学生成效的掌握,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未来路径

针对面临的短板和不足,我们要从课堂教学体系、教师培养评价、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着手,形成国门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方案。

  • 完善国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国门学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确保相应的学时数。教师在讲授语文、道德与法治课以及其他课程时,要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知识点,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强化国门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地方公费师范生计划、“特岗计划”等培养补充边境地区小学定向师范生,特别是民族学专业中华民族学方向的专任教师,优先补足配齐边境0—3公里范围的学校师资。加大教师“走教支教”、交流轮岗力度,引导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向抵边学校流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培训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边境地区国门小学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培训。

  • 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合作。将边境地区纳入自治区首批家庭教育家长学堂试点应用范围,依规在边境0—3公里范围内的国门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密切家校联系。明确家委会的职责范畴及议事程序,更好形成家校共育的共识与合力。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