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核科技引领可控核聚变投资热潮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17: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核科技引领可控核聚变投资热潮

2023年12月,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目前,成员单位已发展至33家,各单位服务国家战略、协同攻关,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为实现核聚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中国智慧。

2024年12月27日,由中核集团牵头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2024年度工作会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回顾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分析研判当前核聚变发展形势,科学谋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共同凝聚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发展“强磁场”。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单位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2024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及未来能源可控核聚变领域总体发展布局主题报告,并发布第二批12项任务清单。会议指出,2024年是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的启业之年,中核集团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未来产业战略部署,高质量推进可控核聚变领域协同发展,与各联合体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不断加强相关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牢牢把握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核能与核科技创新未来发展新思路、新方向,聚焦打造先进核聚变创新体系与能力,加快推动核能“三步走”战略实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产业化推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大力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调整,核聚变能作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焦点。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要坚决扛起核聚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旗”,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推动聚变能源开发,培育聚变产业生态,稳扎稳打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应用目标,率先抢占能源安全战略制高点。

会议对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各成员单位下一步工作提出总体要求: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刻认识可控核聚变对于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要以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使命感为引领,坚定不移抓实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发展;二是切实深化战略协同,携手共筑开放合作“新高地”,勇担聚变共赢发展“先行者”,以步调一致、高效务实的行动力,推进可控核聚变联合体产业链建设,形成聚变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三是切实推动科研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集智攻关、突破极限的硬实力,构建可控核聚变技术、工程支撑体系。加强与国际先进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交流,努力构建开放、创新、合作、共享的可控核聚变国际合作体系。

其间,与会代表就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中国一重、中国电气装备、东方电气、西南交通大学、新奥集团5家单位代表作交流发言,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相关司局、中心领导作重要发言,对如何用好创新联合体体制机制,协同做好可控核聚变这一前沿颠覆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出要求。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还有一定时间的路要走。”近日,在中核集团第二届上市公司集中投资者交流季活动中,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尹卫平如是表示。

可控核聚变是人类追求无限能源的终极梦想,也是全球科学家集智攻关数十年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自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以来,我国相关科研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例如:东方超环(EAST)首次实现403秒的长时间高约束模式运行;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15万安培放电。

“需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取得的进展仍是简单地实现了聚变反应而已,还没有向工程化转化。这仅仅是科技和技术的探索。目前我国和欧美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均处于国际第一方阵。”尹卫平表示。

据介绍,中核集团围绕可控核聚变制定了“三步走”的路线图,第一步先做先导工程实验堆,第二步做示范堆,第三步做商用堆。目前,中核集团正在积极推进第一步的前期工作。

尹卫平表示,中核集团在各方支持下,已开展了新的研发计划,与相关方组建了创新联合体,并在推进合资公司筹建,共同推进可控核聚变工程化、商业化。

作为我国核能发展和核电建设的主力军,中核集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硬核”科技的更多可能,助力核工业高质量发展。

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加快推进,模块化多用途小堆“玲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药品等药物自主化技术加速突破……

2月22日,福建漳州,中核集团漳州核电二期工程“华龙一号”3号机组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当前中核集团7台“华龙一号”机组建设稳步推进。

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每台核电机组每年发电超100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4月10日,海南昌江,被誉为“核能充电宝”的全球首个陆上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首台数字化控制系统机柜就位并启动安装调试工作。

“玲龙一号”是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具有一体化设计和模块化建造的技术特点,适用于海岛、矿区、高耗能企业等多种场景的能源供应,可实现城市供热和制冷、海水淡化、稠油开采等多种用途。

一大一小“双龙”腾飞,是中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

2月22日,中核集团漳州核电二期工程“华龙一号”3号机组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中核集团中核二四公司供图)

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表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更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引擎。核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推进核能科技创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是推进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核集团控股在运核电机组26台,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18台。我国已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核电市场,核电在建规模全球第一,也是推动全球三代乃至四代核电创新发展的主要国家。

“碳-14辐照生产靶件开始出堆!”4月20日13时48分,随着一声令下,碳-14靶件从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中成功抽出。

碳-14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和科研价值。这是我国首次利用核电商用堆批量生产碳-14同位素,破解了国内碳-14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

近期,秦山核电在线辐照生产医用同位素装置按计划全面建成,我国掌握了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的关键技术。镥-177、锶-89和钇-90等多种国内紧缺的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将在今年下半年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中核集团总经理申彦锋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核技术应用产业,这已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性选择。“放射性药物”“核医疗”等核技术应用产业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产业代表了科技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形成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

可控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答案”。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实验中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新华社记者薛晨 摄

中核集团的核聚变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去年实现了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去年底,中核集团牵头组织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第一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正式发布,对于推进聚变能源产业迈出实质性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来路,核工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大合作的结晶。

“华龙一号”工程建设涉及6万多台套设备,生产、设备、组装工作涉及28个省市、53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研制和建设。

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过程中,中核集团联合多个科研院所、设备厂家,连续攻克了多项技术与设备难题,实现了一系列国产新技术、新设备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机组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目前,“华龙一号”相关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的发展。

中核集团立足核工业特色优势,积极打造核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共建协同协作产业链,实现核工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推动核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合作共赢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中核牵头的团队成功安装ITER“心脏”设备之后,再次承担其核心设备安装任务。

在3月举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上,中核集团向国际社会开放了包括国际上能量最高的紧凑型质子回旋加速器、微型中子源反应堆等在内的10个大型核科研设施。

“全球核能发展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方为正道,唯有集众智、聚合力,才能更好地用核能造福人类。”余剑锋说,中核集团将积极深化国际核能合作,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体系变革,为促进全球核能发展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