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PUA行为,学生心理健康亮红灯
家长PUA行为,学生心理健康亮红灯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我都是为了你好!”……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可能成为伤害孩子心灵的利器。近年来,家长PUA行为引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PUA,全称“Pick-up Artist”,原指“搭讪艺术家”,后泛指通过心理操控来控制和引导他人情感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PUA行为表现为家长通过不断否定、打压、威胁等方式,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
一位大学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家长设定苛刻要求,如四级考试必须达到550分,否则罚款200元;绩点必须进入年级前30%,否则不交学费;上课还要拍照打卡,否则算迟到扣钱。这位学生决定寒假留在学校打工,以摆脱家长的控制。这种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家庭教育中PUA行为的普遍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寻求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的重要阶段。孩子天生渴望融入群体,获得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在这种强烈的渴望驱动下,他们往往会对来自家长的信息和观点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和易接受性。当家长频繁地通过负面方式传递某种观点时,他们可能会出于对被孤立或排斥的恐惧,而不自觉地倾向于接受这些观点,以维持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关系。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人类信息加工的特点。青少年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相对有限。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可能缺乏有效的筛选和判断能力。那些反复出现的负面观点,容易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认知惯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
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中,“从众心理”也是导致青少年容易受到PUA影响的重要因素。当周围的多数同学都持有并传播某种负面观点时,个体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觉得只有跟随主流观点才能被视为“正常”或“被接受”。这种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独立思考和坚持自我的能力。
此外,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家庭期望等多种挑战时,内心可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焦虑和不安。此时,负面观点的灌输可能会成为他们逃避现实责任、寻找借口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当身边的同学很多人认为“努力也没用,成功靠运气”这样的观点时,他们可能会以此为理由,放弃原本积极的努力态度。
《2023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问题相当普遍。其中,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超30%,小学生达10%以上。在北京的一些三甲医院,儿童心理门诊基本全年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为例,儿童心理门诊的日均接诊量大概在300左右,每逢春秋开学季还会迎来一波小高峰。
一位北京某医院的呼吸科医生发现,门诊中未成年人患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以初中生和高中生居多,就诊时精神状态普遍不好,回答医生问题也是由父母代劳,孩子从头到尾一句话都不说。即使家长听劝带孩子去看病,心理门诊的号也不是那么好挂的。据了解,在北京的一些三甲医院,儿童心理门诊基本全年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为例,儿童心理门诊的日均接诊量大概在300左右,每逢春秋开学季还会迎来一波小高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表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不仅数量有所上升,还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的态势。在对有精神障碍问题的家长进行调查时,陈教授和她的团队发现,虽然导致孩子抑郁的因素有很多,但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是导致孩子患上精神疾病的两个重要原因。
一位全职妈妈郝珍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的儿子小康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从去年开始,小康变得越来越有“个性”,偶尔还会逃学,整天沉迷于刷短视频、玩游戏,自己偷偷注册了很多社交媒体账号,几乎每天都玩手机到后半夜,学习成绩因此一落千丈。郝珍是个暴脾气,为此没少跟儿子发火,而儿子又不服管教,娘俩儿整天吵得不可开交,家里每天都鸡飞狗跳的。小康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夫妻俩长年分居。因为孩子教育问题,郝珍没少和丈夫吵架,甚至多次闹离婚,但婚没离成,孩子和她成为“仇人”了。
郝珍整夜失眠、焦虑,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后来有朋友给她推荐了一个网红“专家”的线下分享课,主题是“爱的教育”,说是特别有效。起初郝珍并不想去,架不住朋友一再劝说,她就跟着去了。那是一家五星酒店的宴会厅,现场听课的足足有四五百人。一个据说是很有名望的“专家”在台前慷慨陈词,带领大家挥着胳膊喊口号,大力宣扬自己“爱的教育”的主张,甚至现场PUA家长。有些家长,包括郝珍的朋友当场痛哭,随即交了一万多块钱,报了该“专家”的线上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郝珍发现,像小康那样有厌学情绪或者学习障碍的孩子相当多。让她庆幸的是,小康只是偶尔逃学,还没有发展到更严重的焦虑或者抑郁阶段。
罗琳的女儿巧巧已经两年没有上学了,罗琳也有两年没有上过班了。两年前,上高二的巧巧被诊断出抑郁症,从此与学校“绝缘”。在亲戚朋友以及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巧巧一直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儿,得知她得了抑郁症,大家都很震惊。上初中时,巧巧学习成绩不错,但距离顶尖高中还有些差距。为了让女儿进入重点高中,父母不惜一切代价,托人找关系,并支付了一笔可观的“巨款”,才将她送入重点高中。然而,重点高中高手云集,无论巧巧怎么努力,每次考试都是“吊车尾”。慢慢地,她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情绪越来越差。父母尝试与她沟通,却得不到回应。确诊为抑郁症后,巧巧的学业也因此停滞,再也无法投入学习。
为了给巧巧治病,罗琳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外企会计工作,全职陪伴女儿。她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咨询、药物治疗、艺术疗法等。在这个过程中,罗琳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才是根本。她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家庭氛围。经过两年的努力,巧巧的情绪逐渐稳定,开始重新接触外界,甚至表达了重返校园的愿望。
这个案例说明,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长需要从根本上反思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这包括:
建立平等的沟通渠道: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单方面地施加压力或命令。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育孩子独立思考,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避免在孩子面前进行负面评价或争吵,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家庭环境。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除了学业成绩,更要重视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寻求专业帮助: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家长的言行不仅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陷入PUA的陷阱。只有建立健康、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