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代宫廷的防暑药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18:1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代宫廷的防暑药

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课题。现代人有空调、冰镇饮料等手段来应对高温,而在古代,人们又有哪些防暑妙招呢?清代宫廷的防暑药——锭子药,就是其中一种极具特色的方法。

锭子药是清代宫廷中常用的夏季防暑药物,其制作方法独特:将多种中药按比例研磨成细末,然后用糯米、蜂蜜等物进行黏合,再放入模具中压制成金锭、银锭的样子,从而形成固态药剂。这种药物不仅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还能制成手串、香珠等形式,方便随身携带。


图1 故宫藏圆寿字纹紫金锭手串


图2 故宫藏五色编织络紫金锭香珠

根据《清宫医案集成》记载,清代宫廷中的锭子药主要有太乙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等多个种类,每种药物的配方和功效都有所不同。

  • 太乙紫金锭:由文蛤、大戟、茅茨菇、千金子、雄黄、朱砂、草河车、麝香等组成,具有清肺化痰、消肿散结、辟秽化浊解毒等功效。

  • 蟾酥锭:由朱砂、雄黄、蟾酥、麝香、蜗牛等组成,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使用时需要用凉水或陈醋磨化后敷于患处。

  • 离宫锭:由古墨、血竭、蟾酥、胆矾、朱砂、麝香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恶疮,使用时需要用凉水调成锭后涂抹患处。

  • 盐水锭:由火硝、黑矾、朱砂、明雄黄、黄丹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牙痛、风热火眼等症状,使用时需要用唾津或凉水磨化后涂抹患处。

这些锭子药或内服,或外用,均有防暑避疫、消肿止痛、杀毒驱虫等功效。其中,太乙紫金锭是清代宫中最受重视、功能最丰富的锭子药,可用于治疗多种夏季易发病症,如皮肤病、面肌痉挛症、疼痛麻木、恶疮赤肿、瘟疫喉痹、传尸痨瘵(肺部疾病)、心气痛、中风麻木、痢疾泄泻、头痛、牙痛、跌打损伤、烫火伤、恶虫疯犬所伤等。

锭子药在清代朝廷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对象。以太乙紫金锭为例,不仅用于治疗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疾病,还经常作为赏赐之物。例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初九,慈禧太后曾赏赐诸亲王、公主、格格及高官重臣三十余人,每人数量50-200锭不等;五月十六日,赏赐宠臣姜桂题800锭;五月二十九日,赏赐袁世凯400锭;六月初四,赏赐李莲英200锭。

此外,锭子药还经常被赏赐给西北军营将士。乾隆帝于五年(1739)初夏,赏赐西北两路驻防将军大臣的防暑药中,包括各种锭子药。例如,赏副将军额驸䇿令“各色锭子药一大匣”;赏参赞大臣阿岱等三员“各色锭子药一大匣”;赏护军统领阿琳等五员,总兵衔吴开增一员,喀尔喀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九员,共十五员“各色锭子药三中匣”;赏驻防哈密提督李绳武“各色锭子药一中匣”;赏总兵任怀德一员“各色锭子药一小匣”;赏驻防赤靖总兵官李如栢一员“各色锭子药一小匣”;赏哈密等处官兵“各色锭子药二大匣”、“紫金锭、盐水锭各三斤”;赏鄂尔坤等处官兵“各色锭子药三大匣”、“紫金锭、盐水锭各六斤”。

清代宫廷的防暑锭子药,其种类多样,携带方便,药效显著,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宫廷医药文化的丰富特色,也展现了古代医学家的卓越智慧。

本文原文来自《科技日报》2024年8月2日第8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