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铜器上的中国:鼎与尊的礼制文化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18:2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铜器上的中国:鼎与尊的礼制文化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宝!

鼎最初是古时候煮肉的器皿,有陶、铜等不同质地,而青铜鼎作为礼器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其发展最高峰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并一直流行到汉代。我们熟知的司母戊鼎就是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周代,鼎和簋是贵族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中的重要礼器,鼎用于烹煮食物,下面可生火;带盖的簋则用于盛放黍等食物。同时,鼎和簋的组合成为也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其数量多少逐渐形成明确等级制度,我们熟知的“九鼎八簋”就是作为最高等级成为中央政权的象征。

1996年完整出土于窖藏的春秋郑国九鼎八簋。九鼎一律蟠螭纹样、大小依次递减,大者高49.5厘米、口径48.7厘米,小者高45厘米,口径45厘米;八簋形制、纹饰相同,高24.6-24厘米、口径20-19.5厘米,现藏新郑市博物馆。

俞伟超先生等考古专家在1978年发表的《周代用鼎制度》中,将周代的鼎分为三大类:鑊(huò)鼎、升鼎、羞鼎。“鑊”是大锅的意思,鑊鼎煮肉,煮好的肉被分割,并用升鼎装好,分给参与宴会的人,羞鼎最小,用来放切成小块的肉并加上调料吃。


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山西博物院藏

寿县楚王墓出土的铸客大鼎,也叫楚大鼎 ,为鑊鼎,安徽博物院藏。


楚幽王熊悍墓中所出铸客升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藏


带盖铜鼎,战国,成都博物馆藏


带盖铜鼎,战国,成都博物馆藏

到了宋代,复古之风盛行,统治者期望恢复“三代礼制”,宋徽宗大观初年设议礼局“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在以夏商周三代礼器建立宋代礼法秩序的同时,官方大规模仿制三代青铜器皿深刻影响了民间造作,各类仿古礼器如鼎、觚、尊等风靡一时,成为弘扬古意的宋式审美新风尚,这个时候的铜鼎则既可能与国家祭祀相关,也可能是家用焚香器具。


铜鼎,宋,成都博物馆藏

“尊”与“樽”:如何区分?

“尊”“樽”两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被混用,但他们其实是不同的器皿哦!

尊,原指商周时期的一种盛酒器,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多呈敞口、长颈、圆腹或方腹,圈足状,也有做成各种鸟兽状的,如四羊尊、犀尊等,式样各异,别具匠心。


四羊方尊,商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西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后代,“尊”也开始用于命名仿青铜尊形制的瓷器。例如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中曾出现过一种“出戟尊”瓷器,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形制上与专名之尊所特指的那一类青铜盛酒器并无区别,“出戟”中的“戟”其实就是模仿青铜器上的扉棱。此外,随着“尊”的使用逐渐泛化与日常化,也衍生出敬酒、尊重等动词用法。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北宋,上海博物馆藏

而“樽”则是出现于战国,盛行于两汉的一种日常盛酒器,形状类桶,多为云足。樽的形象也常见于汉晋时期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中,如在这块“歌舞宴乐画像石”上,六人环绕樽、杯、案等宴饮器皿,或坐或立,快意非凡。


歌舞宴乐画像石,东汉,成都博物馆藏

此外,由于“樽”主要应用于贵族的日常生活,纹饰细致,常见的刻画方式有细线錾刻、鎏金刻画、浅浮雕三种,错金银、宝石镶嵌之类的工艺也并不鲜见,成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铜樽”便錾刻多种花纹,盖顶正中最高处立有凤鸟,樽身为圆柱形,腹部有铺首活环耳,底部三个兽足,工艺精湛、极尽华美。


青铜樽,东汉,成都博物馆藏

复古之风吹过“尊”,也吹至“樽”。下面这只堪称绝世名品的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其造型便是模仿汉代铜樽式样,器形规整,仿古逼真,其色淡雅含蓄,其质莹润光洁。它也是宋代最顶级的焚香器具哦!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故宫博物院藏

不除锈,可不是偷懒!

青铜器实际上是灿烂的金色的,所以古人称之为吉金,只因被氧化了,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绿色,而被称为“青铜”。不过,这些绿色的表面常常还有斑驳锈迹。

舌觚上的“吉金”本色,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那么为什么博物馆的青铜展品不去掉所有锈痕呢?

其实,青铜器的锈蚀也是要分类的!根据锈蚀的性质,它被分为有害锈和无害锈,被称为“青铜病”的粉状锈就是一种有害锈,它是一种能够恶性膨胀的铜锈,能使青铜器的腐蚀蔓延扩大,穿洞鼓泡,对青铜器危害极大。

粉状锈引起的点蚀和面蚀

(图源网络)

另一种有害锈是发锈,这是从青铜器铜胎基体里产生的锈蚀,“发”即膨胀之意,这种由内向外形成腐蚀会把青铜器基体表层顶起来,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个个锈泡。

青铜剑上的发锈腐蚀

(图源网络)

而另一些结构都相对致密的稳定锈蚀,只要不影响研究铭文、纹饰,就可以不清除,因此也称之为“无害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青铜器上便呈现出绿、蓝、黑、红等多种多样的颜色。

亚长方斝上的红锈与黑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虎纹鼎上的绿锈与蓝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