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发布,AI助力精准诊断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发布,AI助力精准诊断
近日,《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正式发布,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白春学牵头修订。新版共识强调了AI影像辅助诊断的重要性,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工作模式和医患共同决策,提高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此外,共识还明确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标准,推荐每年采用胸部低剂量CT(LDCT)进行筛查。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
AI技术助力精准诊断
AI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的重要进展。在北京胸科医院,肺小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推广至基层医院应用。该系统对肺癌早期筛查的准确率达80%以上,结合医生诊断后准确率可达90%。系统检测一位患者仅需2分钟,而传统肺结节CT检测至少需要半小时,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北京电力医院通过应用低剂量薄层螺旋CT筛查、建立健康管理多学科会诊(MDT)团队、引入AI智能影像诊断系统等综合手段,进行肺结节全过程管理。2020年5月至2024年4月期间,医院完成CT阅片近10万例,组织MDT会诊352例,病理确诊早期肺癌200例。一位60岁女性患者通过AI系统发现结节异常,经MDT会诊后确诊为早期腺癌并及时手术治疗,充分展示了AI技术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重要作用。
肺癌筛查标准更新
新版共识还更新了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标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年龄≥50岁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人群被列为肺癌高风险人群:
- 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吸烟年数)≥20包年
- 与吸烟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 患有慢阻肺
- 有职业暴露史至少1年
- 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专家建议,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表示,将筛查年龄降至50岁符合肺癌年轻化的趋势,也有助于提高筛查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张同梅强调,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的“金标准”,相比不做筛查的人群,筛查人群因肺癌导致的死亡率可下降20%以上。
临床实践影响
这些新进展对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AI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还帮助医生捕捉到人眼难以发现的细微结节变化。新版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明确的诊疗指南,有助于避免过度诊疗,同时确保高风险人群得到及时筛查和治疗。多学科团队(MDT)工作模式的推广也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
未来展望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AI有望在更多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筛查标准的不断优化,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有望持续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