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笔下的冬日:困境中的诗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4: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笔下的冬日:困境中的诗意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雪后到乾明寺遂宿》中的名句,生动地展现了他在冬日赏雪时的喜悦心情。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雪后的美丽景色,更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寻求内心安宁的独特方式。

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元丰四年(1081年)冬天,黄州地区下了大雪,苏轼便迫不及待地出门赏雪,来到了乾明寺。面对眼前的雪景,他逸兴遄飞,挥笔写下了这首《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01

诗意盎然的雪景描写

首联“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描绘了雪后的世界银装素裹,雪光耀眼到连马儿都惊到了。苏轼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这雪后的美景,率先去踏着积雪游览乾明寺,在台阶前留下一串串脚印。雪是白色,又是由大量不规则的冰晶组成,因此可以更好地反射光线。苏轼这里用了“马亦惊”三个字,足以可见这场雪是有多大多震撼。雪越大,苏轼越开心,于是一句“我先行”,很好的体会到苏轼那迫不及待的心情。

颔联“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则进一步描绘了雪后的乾明寺宛如人间仙境。风中飞舞的雪花吹入寺庙,使得这里仿佛人间仙境般的长春苑,而高悬的明月雨这雪夜相互映衬,让夜晚亮如白昼,整个世界宛如梦幻之都,充满了诗意与浪漫。长春苑是园林繁茂,芳菲长如三春节的皇帝宫苑,这里指乾明寺,因为雪花的到来,使得寺内也像到了春天,梨花开遍。后句是描述夜景,由于雪的反射特性使得寺内呈现一派雪月澄静,交相辉映的光景。

颈联“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则展现了苏轼对雪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呵护。他希望这纯净洁白的雪地不要被牛羊践踏破坏,而是想欣赏鸦鹊在新晴雪地上嬉戏的景象。这两句尽显苏轼对雪的喜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呵护,因此他意犹未尽,决定今天不走了,要留宿于此。

尾联“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则展现了苏轼沉浸在这雪后的静谧与美好之中。他决定留宿在寺庙中,聆听雪水从屋檐滑落、滴打在竹子上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全身心沉浸在这雪后的静谧与美好之中。

02

对比古今:冬日诗意的异同

对比现代诗《冬日郊外》的写法,我们可以发现古今诗人对冬天的不同理解和表达。现代诗更多地注重景物的静态描写,如“银装素裹的世界,静谧而深邃”、“小径延伸向远方,被白雪轻轻覆盖”等,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动态描写和情感表达,如“阶前屐齿我先行”、“未许牛羊伤至洁”等,展现了诗人在雪中的活动和对雪的喜爱之情。

03

苏轼的冬日:困境中的诗意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苦、前途迷茫。但他没有愁眉苦脸、怨天尤人,而是选择投身自然,用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将平淡甚至苦涩的日子过出诗意。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也成为了他克服困境的重要力量。

正如他在《雪后到乾明寺遂宿》中所展现的那样,面对皑皑白雪,他看到的不是寒冷与孤寂,而是大自然馈赠的绝美画卷。他像个孩子般欢呼雀跃地踏入雪地,用新奇的目光捕捉每一处美好,从风花雪月中汲取快乐,从鸦鹊的嬉戏中感受生机,从静谧的雪夜之音中找寻心灵的安宁。

苏轼用他的乐观豁达教会我们,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困境来临,我们可以学学他,放下烦恼,投身自然,用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将平淡甚至苦涩的日子过出诗意。正是因为苏轼有如此的治愈力量,他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对他的喜爱,却从未停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