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五禽戏:五种动物动作强身健体,附详细图解
华佗五禽戏:五种动物动作强身健体,附详细图解
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由东汉名医华佗创制,历经千年传承。它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结合人体的脏腑、经络和气血功能,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效果。
中医养生功法
中医养生功法与中医理论、养生保健密切相关,是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身锻炼方法。由于其具有健身强体、防治疾病、促进免疫力的提高,同时对心理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故历来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疫情时医生带领大家练习中医养生功法
五禽戏的历史渊源
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是中国传统健身方法,据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所创制。据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再结合人体的脏腑、经络和气血功能,最终综合创编五禽戏。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该书最早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由于南北朝距东汉末年不过300年,因此可以认为该套五禽戏动作可能比较接近华佗创编的五禽戏。
至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委托上海体育学院编写出版了《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编排按照《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顺序为虎、鹿、熊、猿、鸟,其动作简便易学,数量上则沿用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描述,为10个动作,每戏2动,并在功法的开始和结束增加了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符合习练者特别是中老年人运动的规律。
五禽戏的具体动作
起势调息
两掌上托下按,动作路线圆活连贯;上托时吸气,意在劳宫;下按时呼气,意在丹田。
虎戏
虎戏属木,主肝,所以练习虎戏时模仿虎的动作要有虎威,形似猛虎扑食,以此可达利于治疗肝胆疾病的目的。
虎戏第一式:虎举
两掌向上托举如托举重物,提胸收腹吸气;两掌下落如拉双环,含胸松腹呼气;两手上下沿垂直线运行,眼随手动。
虎戏第二式:虎扑
屈膝下蹲、收腹含胸要与伸膝、送髋、挺腹、后仰动作过程连贯,两掌下按上提要与之配合协调;身体前俯至水平时,手臂前伸,臀部后引,充分拉伸脊柱。
鹿戏
鹿戏属水,主肾,所以练习鹿戏时腰部左右扭动,尾闾运转,以求通过腰部的活动锻炼来刺激肾脏,起到壮腰强肾,缓解肾脏疾病的目的。
鹿戏第一式:鹿抵
腰部侧屈拧转,侧屈一侧要压紧,另一侧借助上举手臂后伸,充分牵拉;后脚脚跟要蹬实;两臂摆至与肩同高时吸气,两臂随着转体向后伸抵时呼气,两手向上划立圆时吸气,两手下落还原时呼气。
鹿戏第二式:鹿奔
提脚前迈要有弧度,落步轻灵;两手上提时吸气,向前下落时呼气;身体后坐时吸气,重心前移时呼气;收脚时吸气,换跳步时吸气。
熊戏
熊戏属土,主脾胃,所以练习熊戏时身体以腰为轴运转,可使得中焦气血通畅,对脾胃起到挤压按摩的作用,以缓解胃部的疾病。
熊戏第一式:熊运
两掌划圆应随腰、腹部的摇晃而被动牵动,要协调自然,下肢固定不动;身体上提时吸气,身体前俯时呼气。
熊戏第二式:熊晃
两脚前移,横向间距稍宽于肩;提髋时,不撅臀,身体保持中正;随身体重心前移,全脚掌踏实,使震动感传至髋关节处。
猿戏
猿戏属火,主心,而手臂内侧又有心经循行,所以练习猿戏时手臂夹于胸前,收腋,可以使心经血脉通畅,使练习者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猿戏第一式:猿提
掌指撮拢变钩,速度稍快;两掌上提吸气时,用意提起会阴部 ;下按呼气时,放下会阴部。
猿戏第二式:猿摘
眼要随上肢动作变化左顾右盼;屈膝下蹲时,全身呈收缩状;向上采摘时,肢体要充分展开。
鸟戏
鸟戏属金,主肺,所以练习鸟戏时上肢的升降开合动作,可以牵拉肺经,疏通肺经气血,对肺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鸟戏第一式:鸟伸
掌上举时,颈、肩、腰部紧缩,下落时松沉;掌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向后伸展时吸气,下落时呼气。
鸟戏第二式:鸟飞
手脚同起同落;两掌上提时吸气,下落时呼气。
引气归元
两掌上举时吸气,下按时呼气;两掌下按时,身体各部分随之放松,直达脚底涌泉穴。
注意事项
单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动作要适度而不可过度,否则可能导致腰背损害等轻微副作用。一般情况下,若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需及时停止练习,经过充分休息后便可以缓解。建议每次练习五禽戏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左右,并且身体稍出汗后就可停止练习。
此外,练习前需要注意宽衣解带、排空大小便、不宜过饱或过饥等事项,同时要放松身心和肌肉,保持呼吸平稳,尽量避免在过分僵硬、紧张的状态下去练习。
本文原文来自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