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成功申遗,成第44项世界级非遗
中国春节成功申遗,成第44项世界级非遗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京剧、剪纸、二十四节气等之后,中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它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整个庆祝过程俗称“过年”。期间,人们开展一系列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社会实践活动。
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守岁拜年……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家庭、家族和社会关系的珍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所说:“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全面体现。”
两年筹备,创新申报
此次春节申遗的成功,离不开精心的准备和创新的申报策略。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牵头成立工作组,成员包括社区代表、专家和专业机构。工作组迅速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要求,全面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亲述了申报过程:“工作组大范围、多方式搜集相关信息、数据和实例,提交了内涵丰富、叙事生动、场景鲜活的视像材料。”这些材料充分展示了春节对粮食安全、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社会凝聚力等六个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贡献。
文化自信,全球共享
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肯定,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指出:“春节文化习俗中对家庭的重视、对历史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体现了春节的社会伦理、历史伦理与自然伦理价值。这些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相通,因此,传统春节文化是中国人奉献给当代世界的礼物。”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春节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符号。近20个国家将春节列为法定节假日,约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展望未来,传承创新
春节申遗的成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表示:“要进一步挖掘春节文化的内涵,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作为春节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使春节文化在坚持美美与共中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价值。”
从国家级非遗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文化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扇窗,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