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警惕宝宝吃手变“龅牙”
六一儿童节,警惕宝宝吃手变“龅牙”
六一儿童节前夕,儿童口腔健康问题再次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据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吴礼安介绍,婴儿吃手指的习惯可能会导致牙齿不齐、“龅牙”等口腔问题。长期吮吸手指不仅影响牙齿排列,还可能阻碍前牙萌出,导致咬合异常。此外,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也可能导致孩子频繁吃手。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孩子,通过转移注意力、提供安全玩具等方式帮助他们改掉这一习惯,保护口腔健康。
吃手指会影响牙齿发育吗?
婴儿吃手指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通常出现在3-4个月大的时候,7-8个月达到高峰,2岁后逐渐减少。这一行为在1-2岁内的小儿中尤为普遍,他们通过吸吮手指探索周围环境,满足需求和好奇心。然而,如果这种习惯持续到5、6岁及以上,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口腔健康问题。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方静娴表示,一副健康的牙齿对小朋友良好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因为牙齿健康了“吃嘛嘛香”,能够把食物很好地进行咀嚼,相对来说小朋友消化吸收就会比较好。如果能把口腔清洁做到位,至少身高、体重那些发育指标就会比较好。再加上因为牙齿是一个‘门面’,微笑起来都希望能看见8颗漂亮的牙齿,对于小朋友的一个自信的建立还是很重要的。
长期吮吸手指会对牙齿和牙龈造成伤害,尤其是恒牙长出后,易导致牙齿排列不整齐或残缺、脱落等,影响容貌。此外,手指、指甲携带的病菌较多,孩子在咬手指或指甲时,病菌可通过口腔进入体内,增加患病风险。同时,咬手指或指甲可能导致指甲损伤,造成倒刺、指甲内生、甲沟炎等。更严重的是,孩子可能会误食学习用品、玩具表面涂层或环境中的铅等重金属污染物,造成血铅升高甚至重金属中毒。
如何帮助孩子改掉吃手指的习惯?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王维洁医生建议,家长不必过度烦恼,因为这一习惯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同时,家长严厉的制止和过度的烦恼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以下是一些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多陪伴孩子:家长要注意多陪伴孩子,不要让没完没了的工作和沉迷的电子产品充斥了您的亲子时光。帮孩子做抚触、被动操、主动操、陪孩子玩耍和学习,拍拍手、抓抓捏捏等有助于孩子精细运动训练,可以让宝宝的双手充分运用,都没有时间被吮吸了。
转移注意力:当宝宝出现吮吸嘴唇的动作时,爸爸妈妈也可以通过逗引孩子说笑、给孩子牙胶、安抚奶嘴或食物等方法转移孩子的关注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玩耍、学习、外出游玩等,让孩子忘记吮吸手指。
使用安抚奶嘴:孩子吮吸和舔舔自己小拳头没有关系,小手洗洗干净让TA探索吧!但是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持续吮吸固定手指时可以帮孩子选用用另一种吮吸安慰物取代,比如安抚奶嘴、牙胶等,吸吮安抚奶嘴过程,向内吸吮动作会被外面圆片抵抗,对牙龈和牙齿的负向影响比吮吸手指相对要小。
讲道理:孩子2-3岁还在吃手指时,告诉孩子病从口入,手指上有很多病原微生物,吮吸手指会让病菌进入到宝宝的体内,造成一些病痛,例如腹泻、腹痛、肠炎等;长期吮吸手指孩子的手指会变形、牙列会不齐, 宝贝就不漂亮了。
专家强调,戒掉吃手指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家长的担心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家长的焦虑和烦恼,不然您的表现会感染和传染给孩子,孩子会因为家长的不允许而感到紧张和自卑,反而会通过吮吸手指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在六一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口腔健康,及时纠正不良习惯,为他们打造一个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