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羽《茶经》看唐代煎茶法:五步工艺成就茶文化高峰
从陆羽《茶经》看唐代煎茶法:五步工艺成就茶文化高峰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被誉为“诗的时代”,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象征。从白居易的“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到陆龟蒙的“有田数百亩、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唐代文人的诗句中,无不透露着对茶的热爱。而陆羽的《茶经》问世,更是将唐代的茶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
煎茶法的兴起
在中唐以后,饮茶的方法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此时“煎茶法”则更为风靡一时。从记载来看,饮茶以一定方式煎煮,始于陆羽的《茶经》。根据茶经的记载,煎茶法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煎茶法的具体步骤
1. 炙茶
采用竹制工具夹持茶饼,置于火上,缓缓烘烤。需不断翻动,直至茶饼表面涌现细密的气泡。随后,将茶饼微微抬起,距离火源五寸,转为文火细细烘焙。待茶叶逐渐舒展,如此反复,确保茶饼中储存的水分完全蒸发。在炙烤时,务必保持环境密闭(现在则不可取),防止风势影响火焰大小,导致茶饼受热不均,从而影响炙烤效果。对于炙茶的炭火选择,以优质炭火为佳,薪火次之。而在选择薪火时,桑、槐、桐、枥木为上选,柏、桂、桧木则不宜使用。
2. 碾罗
炙烤完成的茶饼应立即用纸包裹,以保留香气。待茶饼冷却后,放入茶碾中,细细碾磨成茶末。之后,还需经过筛网过滤,确保茶末的粗细均匀形状一致,以备后续使用。
3. 煮水
取水以山泉之水为上乘,江水次之,而井水则较次。煮水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水面如鱼眼般微动,并伴随轻微声响,此为一沸;继而,水边泛起如涌泉般的连续气泡,此为二沸;最终,水波翻滚如浪,为三沸。三沸之后的水便不宜再用于煮茶。你知道怎么通过气泡来判断水温吗?看这一篇就够了
4. 投茶
当水至一沸时,根据水量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待水至二沸,先舀出一勺热水备用,随后用竹夹环在锅中搅拌,形成漩涡。在漩涡中心,轻轻投入茶末。当水沸腾至溅起泡沫时,将先前舀出的热水倒入,以控制沸腾程度,此时水面将形成一层白色的茶沫,这便是所谓的“育华”。
5. 分茶
在饮茶前,需先去除茶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以确保茶汤的纯正。第一次从锅中舀出的茶水,名为“隽永”,味道上佳,可直接饮用,也可留存备用。随后依次舀出的茶水,其味道逐渐递减。至第四、第五碗时,若非口渴难耐,则不宜饮用。煮水一升,可分茶五盖,务必趁热品尝。此时,茶汤中的杂质已沉淀,而精华则浮于上层。若茶冷却后,精华便会随热气消散,失去原有的风味。
不过这个“煎茶”方法并不是完全和这个一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根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灵活应变比如,比如若是选择散茶、末茶或是新制的饼茶,则可以省去“炙茶”这道工序。
其他饮茶方法
唐人饮茶,以饼茶团茶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只是“煎茶法”在唐代为饮茶主流,除此以外,也有其他的饮茶法与煎茶法并行不悖,例如较为简单易行的“淹茶法”,只用将茶投入器皿中,用沸水冲泡后即可饮用。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