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创建近物所:中国核科技从零到国际领先的60年
钱三强创建近物所:中国核科技从零到国际领先的60年
1955年1月15日下午,中南海丰泽园内,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会议正在召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齐聚一堂,听取两位科学家的汇报。其中一位,正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原子弹是两块半球形的浓缩铀-235(或钚-239),外面包一层中子反射体,隔开一定距离放置在弹壳里面;弹壳里还要有高能炸药作引爆,使两块半球形的铀在百分之一秒时间内骤然结合,发生快速链式反应。这样,在超临界状态下原子弹就爆炸了。”钱三强清晰地解释着原子弹的原理。
这次会议,正式拉开了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序幕。而钱三强,这位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也开始了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物所)的传奇生涯。
创立近物所: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确立目标,让科学真正服务于国家工业、农业、国防建设。周恩来总理曾特别指示,要发展新兴学科,如原子核科学。
1950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组建的科研机构中,就包括了近物所,它被称为新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的摇篮和基地。钱三强作为所长,肩负起筹建近物所的重任。
当时,新中国科技和工业基础薄弱,科研经费十分有限。钱三强发动大家到旧货市场找零件自己制造仪器。有一次,彭桓武到天桥的垃圾堆里翻找零件,竟被警察误以为是小偷。
“招兵买马”:打造中国核科学人才高地
钱三强深知,人才是科学研究的关键。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兵买马”,形成原子核研究全国“一盘棋”的格局。
“月季大院”迎来了中国原子能研究的两员大将——清华大学的彭桓武和浙江大学的王淦昌。无数个夜晚,他们促膝长谈,为近物所的发展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的前景出谋划策。
在钱三强的努力下,近物所迅速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金建中、忻贤杰、黄祖洽、肖振喜、王树芬、陆祖荫、李德平、叶铭汉、于敏、吕敏等陆续从全国各地加入,金星南、郭挺章、肖健、邓稼先、朱洪元、杨澄中、杨承宗、戴传曾、陈奕爱等也将这里作为归国的第一站。
据统计,1959至1965年,近物所共输送科技人员914人,同时为二机部各院、所、厂矿培训了1706名各种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才后来大多成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中坚力量。
科研突破:从“一堆一器”到重离子治癌
1958年,在中央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后,近物所由中国科学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和管理。同年,苏联援建的我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近物所建成并正式移交生产。
进入21世纪,近物所在重离子治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1988年,近物所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研究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不仅为我国中能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条件,而且标志着我国回旋加速器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006年3月1日,我国第一个浅层肿瘤重离子治疗装置通过专家组的鉴定验收。2009年至2013年,近物所成功开展了110例深部肿瘤前期临床试验研究。这些成果展示了我国在重离子治癌领域的领先地位,为癌症治疗技术带来了巨大飞跃。
精神传承:从“两弹一星”到新时代科技创新
钱三强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一大批核科学人才,为中国原子能事业输送了大量精英。他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2024年8月,近物所在离子管理膜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研人员利用离子径迹技术研制出一种面向无枝晶锂金属阳极的离子管理膜,为高性能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再次展现了近物所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
钱三强曾说:“我们中国人那是讲集体主义的,默默无闻更好。”他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原子能事业,为中国核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