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成都大熊猫基地首次人工修复栖息地,打造生态保护新模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29: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成都大熊猫基地首次人工修复栖息地,打造生态保护新模式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成都熊猫基地”)近期推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新举措,包括首次人工修复大熊猫栖息地、安装实时传输红外相机以及开展多项科研项目。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也加强了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此外,基地还动员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这些努力使得成都熊猫基地成为了生态保护的典范,吸引了众多关注和赞誉。

01

栖息地修复:连接破碎化栖息地的创新尝试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 4个县(市) 。
设立之初,大熊猫国家公园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在于: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为了将一个个“孤岛”连接起来,就需要构建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
在此过程中,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是关键一环。目前成都片区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开展工作。就在去年,成都片区进行了首次人工修复栖息地,在都江堰长河坝、大邑火石溪、崇州巴栗坪等点位进行施工建设,并在12月前完成验收。
目前,人工修复主要是针对部分重点生态脆弱区,采用封育、造林、低效林改造、林种更新等方式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内土地裸露、植被破坏、高密度人工纯林、森林退化等问题。
“对于整个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工作来说起到的是穿针引线、重点修补的作用。”成都熊猫分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还将继续以人工修复带动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并考虑适度结合生态景观效果,恰当融入社区协调发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工作需求,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质量提升、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促进可持续利用与价值实现。

02

红外相机监测:智能化监测助力生态保护

成都熊猫基地在红外相机监测方面不断创新,安装了一批可以实时传输红外触发图像数据的智能红外相机。这些相机还扩展了红外传感器、温湿度气压、空气质量、海拔经纬度等传感器,能采集多种环境信息。同时,为减少人为干扰,还将实施电子围栏,开展靶向短信试点,实现核心保护区进入短信提醒等功能。

这些智能红外相机不仅能够实时监测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还能捕捉到其他珍稀野生动物的影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据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现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伞护着川金丝猴、雪豹、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野生大熊猫的频繁“出镜”,反映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03

科研项目:推动大熊猫保护纵深发展

成都熊猫基地在科研项目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在野生大熊猫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物救护能力提升、野生大熊猫DNA遗传资源库建立、人工低效林改造等多个领域开展7项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为大熊猫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为了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成都熊猫基地还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展大熊猫保护、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及调查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疫源疫病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提升大熊猫保护的科学水平。

04

社区共管:构建生态保护共同体

成都熊猫基地积极动员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保护工作,构建生态保护共同体。2022年、2023年先后为成都片区内的社区居民提供322个、600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聘请当地居民参与巡护监测、集体资源生态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森林防火、保护宣传引导等公益性工作。

此外,成都熊猫基地还开展了一系列自然教育活动,如“公民科学家”、“熊猫秘境探索”等,吸引市民参与生态保护。同时,基地还与成都市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市植物园、成都市动物园等城市馆园合作,共同策划举办公众活动,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成都熊猫基地持续深化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为区域内6万余名居民购买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定期开展野生动物致害预警监测并实时向社区发布预警信息,及时指导原住民对野生动物致害开展理赔,进一步增强原住民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归属感、获得感。

成都熊猫基地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新举措,不仅有效改善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典范。未来,成都熊猫基地将继续秉持科学保护理念,不断创新生态保护方法,为大熊猫及其他珍稀物种的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