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300米舞池引投诉潮,各地探索广场舞管理新模式
上海浦东300米舞池引投诉潮,各地探索广场舞管理新模式
“广场舞又双叒叕被投诉了!”
这句话几乎成了近年来城市社区管理的“年度热词”。近日,上海浦东新区乳山路与世纪大道辅路交叉口的一处大型舞池再次成为投诉焦点。这片舞池横跨300米,最多时能容纳数百人同时跳舞,音乐声浪最高可达80分贝以上,严重干扰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这并非个案。在各大城市,广场舞噪音扰民已成为居民投诉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上海,类似投诉就占到了噪音扰民投诉总量的近三成。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却始终困扰着城市管理者。
为什么广场舞噪音问题如此难解?
首先,广场舞活动多发生在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等,这些场所往往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一旦发生矛盾,通常只能依靠执法部门介入,但执法人员到场后,除了劝说外,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其次,广场舞参与者多为老年人,他们将此作为重要的社交和健身活动。简单粗暴的驱赶不仅难以执行,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再者,现有法规对广场舞活动的约束力有限。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噪声污染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对傍晚时段(19:00-22:00)这一广场舞活动高峰期的噪声限值没有明确要求,导致执法缺乏依据。
如何破解广场舞扰民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各地纷纷探索解决方案。安徽省马鞍山市出台《广场舞活动规范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公安机关为广场舞活动噪声管理的主管部门,并将安装噪声自动检测系统,以实时监测音量。这一举措为执法提供了明确依据,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噪音源头问题。
相比之下,深圳莲花山公园的解决方案更具创新性。公园管理处为舞林广场安装了定向音柱,采用定向声波技术,实现了声音的定向区域播放。在活动区域内,音乐清晰集中;而在区域外,音量则被有效控制。这一技术不仅让舞者享受到了高质量的音乐体验,也确保了周边环境的宁静。
除了技术创新,软性管理手段也不可或缺。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顾伟伟建议,场地所在街道可以牵头搭建平台,将舞队活动方、受影响的居民和属地管理方一起拉进来,共同针对活动区域、活动时段及活动音量商讨规约并承诺执行。这种多方协商机制,有助于形成共识,减少冲突。
未来展望:科技+治理,打造和谐社区
广场舞扰民问题的解决,需要科技与治理的双重发力。一方面,定向声源技术等科技创新为控制噪音提供了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通过制定和遵守共同规则,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
我们期待,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广场舞不仅能成为老年人的健身舞台,也能与社区和谐共生,真正成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