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际合作保护开启新篇章
大熊猫国际合作保护开启新篇章
2024年12月14日,大熊猫“星秋”“怡兰”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出发,前往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开启新一轮中澳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这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大熊猫保护领域持续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国际合作现状
近年来,中国在大熊猫国际合作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中国先后与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签署或启动了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合作项目。这些合作不仅涉及大熊猫的饲养管理,更涵盖了科学研究、疾病防治、文化宣传等多个领域。
合作内容与成果
以中澳合作为例,大熊猫“星秋”“怡兰”将在澳大利亚生活10年。为确保它们的健康和安全,中方精心准备了食物和饮用水,并派出了经验丰富的饲养员和兽医专家陪同。阿德莱德动物园为迎接大熊猫的到来,优化了场馆设施,保障了食物供给,并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团队。2009年以来,大熊猫“网网”“福妮”在澳大利亚吸引了500多万游客和50多万学生参观,有效提升了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认识。
在科研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合作尤为突出。根据中美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协议,在合作双方的精心安排下,大熊猫“伦伦”“洋洋”和它们的双胞胎“雅伦”“喜伦”于2024年10月13日平安回国。大熊猫“伦伦”和“洋洋”于1999年前往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期间共繁育成活5胎7仔,取得了中国与欧美地区开展大熊猫国际繁育合作的最好成绩。双方在大熊猫繁殖育幼、行为训练、预防兽医学、保护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未来展望
大熊猫国际合作不仅推动了大熊猫保护,也为更大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将重点聚焦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大熊猫栖息地和野外种群保护,提升调查监测能力,助力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的科研与保护合作交流;促进中外民间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好感情。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雪华认为,大熊猫受威胁等级虽然从濒危降为易危,但在当前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状况下,其生存状况仍然值得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大熊猫的繁殖和野外生存产生怎样的影响,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和大熊猫栖息地的关系将如何变化,以及更好更先进的监测和保护技术的研发、保护人才队伍的持续扩大、保护学科的建设完善等,都应该成为下一步合作的研究目标。
随着大熊猫保护合作的深入开展,将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水平,更好地传播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中外民间交流,增进中外人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