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弃医从文:从“幻灯片事件”到改造国民性
鲁迅弃医从文:从“幻灯片事件”到改造国民性
鲁迅先生为何在留学日本期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医学专业,转而投身文学创作?这一重大人生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思想轨迹和时代背景?
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在仙台学医时的“幻灯片事件”。“幻灯片事件”深深地刺激到了在场的鲁迅,使他决意放弃医学文凭,改为从事文艺创作事业,希望能从精神上唤醒沉睡的国民。
鲁迅在《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里都讲到过这一事件。
日本教师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的时事,涉及到日俄战争。用鲁迅的话说,当时日本和俄国在中国土地上打仗,偏偏有中国人夹在中间,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捉住,要杀头,而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这个事儿就很滑稽。他们打仗,在中国打,中国不能制止他们,还有中国人被杀,围着看热闹的也是中国人。
鲁迅首先觉得,中国民众极度麻木,麻木到没有国家观念,没有国耻意识。这样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砍头示众的材料,和前来围观精神空虚的看客,对于国家的强大无益而有害。
所以鲁迅认为,第一要改变的,是中国民众的精神。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关键原因。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鲁迅的爱国心和报国志。
在仙台留学时的一些事件,使鲁迅的爱国心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也进一步激发了鲁迅的报国志。
《藤野先生》写播放日俄战争有关内容的幻灯片时,每放一片日本学生都要高呼万岁。因为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国力逐渐强盛,不仅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中国,现在又在和老牌强国俄国角力。所以日本学生在课堂上高呼万岁时,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显而易见。
但课堂上还有一个来自中国的鲁迅,鲁迅说,每当这时候,我就不得不“随喜”他们的喝彩。
这件事对鲁迅的爱国心刺激太大了。鲁迅一个人在仙台感受到的精神打击,促使他思考如何拯救中国。
而且鲁迅也确实遭遇了来自日本同学的歧视,就是他们认为鲁迅考试能过关,是因为藤野老师给他透了题。
鲁迅很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鲁迅由衷地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起来,能够不再受人歧视。
而鲁迅的报国志很早就有。他去日本留学的原因,除了学医治病救人,还有一点就是想通过把西医介绍到中国,促进中国民众对于维新的信仰,希望打开中国陈旧的大门,希望能把新的医学和思想带到中国去。
鲁迅到日本之后, 很快就剪掉了辫子,照了张相,后来又在照片后面题了首诗。在《自题小像》这首诗里,鲁迅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荐”是“奉献”的意思,“轩辕”指黄帝,这里代指祖国。
鲁迅弃医从文还跟时代思潮有关。
近代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以及辛亥革命,但中国依然没有根本改观,仍旧死气沉沉。
洋务运动是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在文化层面上,依然坚持传统,这就是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甲午海战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此路不通。
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试图从制度上改变中国,前者只坚持了一百来天,辛亥革命名义上成功了,实际上中国社会换汤不换药,革命极其不彻底。
然后到新文化运动登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试图从文化和精神上改变中国,通过“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
因为没有新的人,一切新制度和新事物,都无法在中国生存。
鲁迅弃医从文可以看作这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表现,但鲁迅弃医从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其实百日维新时期,这种思想已经被提了出来,梁启超的“新民说”很早就已经发表。鲁迅弃医从文行为的发生,与梁启超“新民说”的观念,应该是同频共振的。
总之,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受到了三个方面的作用:幻灯片事件使鲁迅认识到了国民的愚蒙麻木,需要用文艺去启蒙;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情怀,是鲁迅从事文艺事业来救国的内在原因;而当时“新民说”观念直接影响和决定了鲁迅选择从文、运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