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台今鉴!穿越时空的中国“台”建筑美学与功能解析
古台今鉴!穿越时空的中国“台”建筑美学与功能解析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台"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还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建筑智慧。从帝王的礼制重地到百姓的娱乐场所,从军事防御的堡垒到天文观测的圣地,"台"建筑以其多样的功能和美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台"建筑的魅力。
台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类型,尽管有很多文献和诗歌中往往把台、台基以及台上的殿宇统称为台,如曹植的《铜雀台赋》,但是作为严谨的建筑学术语来讲,这其实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台从形象上看是一种高出地面的方形平顶构筑物,“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吕氏春秋·仲夏》高诱注) 。从空间架构上来讲,台是独立于建筑的,其上可以修建台基,再在台基上修造建筑从而组成建筑群,如故宫三大殿建筑群,也可以独立而建,其上不作建筑,如天坛、地坛等,而这一点也正是台和台阶或台基的本质区别。
根据文献及考古发掘,台出现的很早,可以按其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用于祭祀或纪念的“礼台”,二是用于宫殿建筑群中的“崇台”,三是用于观赏景色的“赏台”,四是用于军事防卫的“御台”,五是用于观测星象的“天文台”。
台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形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混合到特化的过程,衍生出了众多的类型,并不断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最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台的历史
从远古的先民构木为巢开始,中国人民就为自己构建安居的场所而不断探索。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慢慢形成了今天的传统园林建筑亭、台楼、阁、轩、榭、廊、坊的格局,台就是其中之一。台,通俗地说,就是用土修筑成坚固的高台,能够承重支撑的建筑物。《山海经》中就记载有轩辕台、帝尧台、帝舜台。夏代有钧台、睿台;商代有鹿台、南单台;周代有灵台。可惜这些著名的古台,大多数都没有保存下来。
最初,台是帝王游乐、举行盛大仪式的场所。从秦汉时期发展到唐宋时期,中国的园林古建逐步成熟并普及化,园林也成为寻常百姓可以游观的场所。那些官宦士人,以及富商巨贾也喜欢兴建园林。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古台,由于历史原因存世的并不多。中国目前现存的古台中,名气较大的有八座,分别是陕西武功县的教稼台、湖北汉阳的古琴台、河北邯郸的丛台、山东青岛的琅琊台、江苏徐州的戏马台、河北临漳的铜雀台、陕西汉中的拜将台、河南登封的观星台。这些古台大多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或出自历史典故传说,并且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力,是集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为一体的建筑群落。
台的功能
“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混合到特化的过程,衍生出了众多的类型。大致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用于祭祀或纪念的“礼台”,二是用于宫殿建筑群中的“崇台”, 三是用于观赏景色的“赏台”,四是用于军事防卫的 “御台”,五是用于观测星象的“天文台”。
礼台:天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冬至日行祭天大礼之地,由三层圆形白石台基砌成,栏板望柱为汉白玉,摊面则用艾叶青石。因九为阳数之极,象征天体的至高至大,故该坛每层坛面砖的权属、块数及栏板、望柱、台阶数,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
崇台:崇礼之台也,亦即宗山之台也。如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在台上修筑台基,在台基上建筑。
赏台:是目前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台式另一种形式:主要作用于纳凉赏月,亦称作月台或露台。建在厅堂之前,高度与厅堂的台基相同或略低,一般宽度亦与厅堂的台基相同。
御台:防御烽火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且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天文台:观星台地处“天地之中”登封市的告成镇,是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八处十一项之一。也见证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测量演算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
“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不断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最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文章来源:史海钩沉录,山西建筑杂志社,见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