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揭秘莫高窟千年之美
樊锦诗揭秘莫高窟千年之美
近日,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教授在厦门大学举办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分享了她在敦煌莫高窟66年的研究心得。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壁画和雕塑著称,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樊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莫高窟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点,带领听众领略了这座千年古迹的独特魅力。她的讲述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敦煌文化,也激发了人们对文物保护的热情。
从十六国到元代:莫高窟的千年传奇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公元366年,僧人乐僔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此后,历经十多个朝代的营建,莫高窟在1700多米长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保存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735个洞窟。这些洞窟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
洞窟建筑、彩塑与壁画: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莫高窟是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组合成的综合艺术。樊锦诗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特点,让听众仿佛置身于这座艺术宝库之中。
莫高窟的洞窟建筑独具匠心,现存的735个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莫高窟的彩塑久享盛名,现存彩塑2499身,最大的一个高达33米。这些彩塑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壁画题材内容丰富,包括佛经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飞天形象尤为著名,敦煌最大的飞天高2.5米,最小的仅3厘米,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壁画的装饰图案,成为丝巾设计的灵感源泉。
樊锦诗教授特别提到,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之所以能保存千年之久,得益于敦煌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以及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科学的保护方法。
樊锦诗:守护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教授在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已有66年,她将大半辈子的光阴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她长期从事石窟考古、石窟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完成了多项重要考古项目,包括《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等。
樊锦诗教授在讲座中强调,考古报告是石窟寺考古学的基础,必须严谨细致,经得起后人的检验。她和同事们运用考古类型学等方法,对莫高窟进行了分期断代研究,为敦煌石窟的时代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世界文化遗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莫高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樊锦诗教授指出,莫高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融合了中亚、印度、希腊等多种艺术风格,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然而,莫高窟也经历了沧桑巨变。1900年,藏经洞文物意外被发现。此后,由于得不到保护,大部分文物被西方列强劫掠,流散于英、法、俄、印度、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博物馆、图书馆,还有一些散存在国内。这一历史事件引发了国际学术界对敦煌学的重视,也促使中国学者更加重视敦煌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保护与传承:让千年古迹焕发新生
樊锦诗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保护是研究和利用的前提。她和同事们在莫高窟的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包括环境监测、壁画修复、数字化保护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莫高窟,敦煌研究院还建设了数字展示中心,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游客在进入洞窟前就能欣赏到高清的壁画和彩塑,既减轻了洞窟的负担,又提升了参观体验。
樊锦诗教授呼吁,保护莫高窟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参与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座千年古迹焕发新的生机。
樊锦诗教授的讲座让厦门大学师生深受感动和启发。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这场讲座也许会影响、改变许多人的一生。莫高窟这座千年古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也凝聚着樊锦诗等几代敦煌守护者的汗水和智慧。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莫高窟的千年之美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