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39到2025:银川地震的前世今生
从1739到2025:银川地震的前世今生
1739年1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震撼了银川平原。这场地震震中烈度达到10度,破坏范围半径达380公里,造成了超过5万人的死亡。银川平原内的城镇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这场灾难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在中国地震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300多年后的今天,银川再次成为地震关注的焦点。2024年下半年以来,银川地区地震活动频繁。特别是2025年1月2日,银川市永宁县和金凤区相继发生4.8级和4.6级地震,震源深度仅10公里左右,震感强烈。幸运的是,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失相对有限,仅有6人受轻微伤,无房屋倒塌。
地震发生后,宁夏地震局迅速响应,每天开展滚动会商,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及周边省局进行联合会商。专家们综合分析认为,震中区目前处于应力正常释放调整阶段,近期地震活动频次较高并非大地震的前兆。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两次地震发生在银川盆地,发震位置为1739年银川—平罗8级地震的破裂段。自那次8级地震后仅过去不到300年,该区域积累的能量尚不足以发生一次大震。根据活动断层探查结果,该断裂段还不具备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
地震发生后,宁夏地震局综合分析判定了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都是银川隐伏断裂西支断裂南段。该断裂为1970年有弱震记录以来3级和4级地震集中活跃断裂段。
此次震群序列一直在有序衰减,已经基本可以排除前兆震群的可能。但考虑到目前原震区2级地震数量偏少,所以认为原震区及附近地区近几日仍存在发生明显震感地震的可能。
对于为什么近期小震不断,专家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024年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上半年在固原发生了一个2.6级小震群,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地震活动往往存在平静和增强的起伏活动,所以2024年上半年地震活动较弱,下半年地震活动呈现增强现象。
宁夏地震发生的时间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冬春季节是地震多发的时段和季节。
1月2日发生的4.8级和4.6级地震为1998年海原4.9级地震以来宁夏发生的最大地震。一般,一次较大地震积累的能量不可能一下子释放完毕,需要有一个释放的过程,残存的能量会以小地震的形式不断地释放。
由于两次地震震源深度浅,以及发生在银川盆地,银川盆地沉积层比较厚,对地震波有放大效应。发生在银川盆地的1级到2级地震往往震感明显,给人的感受是有震感的小震不断。
面对地震,科学监测和预警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预警是利用电磁波比破坏性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打“时间差”进行预警。虽然震中三四十公里范围内属于地震预警的盲区,但这一技术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震应急响应的速度。
银川市已建有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9个、县(市)区级45个,储备应急救灾物资719种82.5万件,可一次性转移安置2万人。自治区级储备物资还可调拨保障3万人使用。已公布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85.14万人避险,全市各类体育场馆(地)紧急状态下可临时安置50万人。
在生活必需品供应方面,截至1月3日,全市骨干商贸流通企业现有米面粮油、肉菜蛋奶、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库存量3.5万吨,可充足保障居民日常需求。2024~2025年度市政府储备调控肉菜1万余吨,计划于春节前夕根据市场需求陆续投放,确保节日期间肉菜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基本平稳。
专家提醒公众,理性避震,不过度反应,保持正常生活秩序,防止恐震致灾。同时,宁夏地震局也将持续跟踪地震序列发展和各类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变化,进一步做好震情监测跟踪研判,及时更新趋势研判,回应社会关切。
从1739年的惨痛教训到今天的科学应对,银川地震的故事提醒我们,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及时提供地震信息,还能有效指导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地震,我们应当保持理性,相信科学,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