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性恶:一个哲学悖论引发的两种思想走向
性善性恶:一个哲学悖论引发的两种思想走向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是东西方哲学长期争论的焦点。它不仅关乎人性的本质,还深刻影响了各种思想体系的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古老命题的悖论本质,以及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走向。
悖论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我们回答之前,先必须弄明白,这个题目本身成立不成立?首先,知道人之初的这个人,一定不是人,因为人还没完全成为人,他是不存在知的,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心智,也就是脱离了“初”态的人,才知道人之初的情景,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悖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荒唐的问题,却让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建立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比如儒家、道家、魏晋玄学、禅宗、心学,全部都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础上的。
而法家、西方哲学都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恶”的基础上。在此要说明一下,大乘佛教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见佛性的,不存在要证一个宇宙本初之前的那个“心”或者“性”,本初(梵)的心或者性,不是佛教内容。大乘佛教的“佛性”也不是本体论,佛教是反本体论的,因为本体论属于天道的思想体系,而天道,不是佛教要追求的目的。之所以网络上弄出大乘佛教要证梵(本初)心和梵(本初)性,这种低级笑话,都是因为被江湖灵修所害故。
性善论和性恶论,有何区别呢?
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基础上的所有思想,最后必然走向本体论迷信,就是认为有一个最初的“心”或者“性”是纯善的,是完美无瑕的,只要证得这个最初的“心”或者“性”,即让人的心智与这个心或者性在某种程度上合一,人就同时达到完美了。比如说儒家的理学和心学,都迷信有一个最初的本体,可以证得(人与本体合一或者心智与本体合一),在证得的瞬间,就达到了道德和质量的完美或接近完美。从历史事实来看,历史上的大奸大恶都是建立在吹嘘这个最善的“心”的基础上。因为这个命题有两个致命的缺陷:1、任何人只能与自己合一,与任何自己之外的东西,包括本体,都不可能合一,合一说对人的思惟和理智是一种干扰;2、最初的那个心,没有任何理由证实,它是道德和质量上的完美,甚至高级,从历史事实上来看,低级反而极多。
建立在“人之初,性本恶”基础上的所有思想,最后都走向编制牢笼。人类第一次互联网革命,其实就是发明了文字语言,由文字语言产生的各种法则,都是互联网上的程序规则。所有建立在“人之初,性本恶”基础上的思想,都试图让某种互联网把人类完全控制得死死的,走向牢笼的平均分配。
为什么产生这两种现象?
因为人之初,有没有一个“性”这件事,是一个悖论。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