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白云观:全真祖庭的千年变迁与文化传承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6: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白云观:全真祖庭的千年变迁与文化传承

在北京西便门外的闹市中,有一片清幽之地,这便是著名的道教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

金元时期中国道教大致可分为全真派与正一派两大派别。全真派的始祖是王重阳,金大定七年(1167),他在山东宁海(今牟平)的全真庵中讲道,集儒、释、道为一体,始创全真派的雏形。以后,他的弟子丘处机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正式创立了全真道。全真道主张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谓全真。

以往道教不要求道士出家,长期以来也没有道徒群居的道观,没有佛教那样的“丛林”制度。(“丛林”,本指佛教僧众聚居的处所,后泛指寺院。)王重阳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组织形式、规章制度,修建了宫观,并要求弟子们出家修行、受戒。建立起全真道的一整套丛林制度。

道教丛林制度的建立,对道教宫观建筑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白云观便是现存的一个较宏大较完整的道教丛林。

白云观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唐太宗为奉祀老子而建造的,当时叫天长观。白云观内至今仍存有一座老子石刻像,据说是唐代的遗物。金正隆五年(1160),契丹族南下,天长观遭兵火焚烧殆尽。大定十四年(1174)重建,以后几经修葺,先后改称“十方大天长观”、“太极宫”,接纳四方云游道士。元代,改称“长春宫”,元太祖诏“天下出家人皆隶焉……”,从此,参谒者云集。明初,以处顺堂(丘祖殿)为中心扩建,更名为“白云观”,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白云观今日的主体建筑,基本上是清代白云观第七代方丈王常同重修时的规模。


白云观的建筑格局是以八卦方位布局的,以子午线为中轴,座北朝南形成中路,东西两路互相对称,形成一个建筑群。

白云观的主要殿堂座落在中路,其建筑风格与中国的宫殿建筑十分相似。这是因为道教的神仙信仰是从中国民间的神仙崇拜发展而来的,它的建筑风格也就吸收了中国早期神庙、明堂的特点,而宫殿也是由神庙、神社等古代祭祀场所逐渐演变形成的缘故。另外,道教还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上的反映,所以天上诸神的住所应与人间帝王所居的宫殿相似。这样,道教宫观也就与人间帝王、天上诸神的宫殿大致相同了。可见,任何宗教都是现实社会的折射,都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

道教是多神教,它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讲究上下尊卑。这在道教宫观建筑中也有所反映。白云观中路殿堂,无论是外观还是殿内陈设、殿前的院落都较东西两路的高大、华贵、宽阔。如果说中路的建筑类似于宫廷中的正殿,充满刻板、肃穆的气氛,那么,东西两路的建筑较接近于民间的四合院,更富有人间烟火味。这些都与它们所奉祀的神明的身份相吻合。中路奉祀的是道教中的尊神,如玉皇大帝、三清四御、全真道的教祖、北七真人、丘处机等,东西路供奉的多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等。

白云观中路的主要建筑大致分为五进,有灵官殿、玉皇殿、七真殿、丘祖殿、三清阁和四御殿。灵官殿在山门的北面。道观的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洞,这是因为道教将诸神分为三界,即天神、地祇、人鬼,山门的三个门洞就象征着“三界”。走入山门,便是跳出“三界”。王灵官是山门的护法神,专司人间天上纠察之职。

白云观的中心建筑是丘祖殿。丘处机与白云观的关系最为密切,元太祖曾封他为国师,赐其居“太极宫”,并以其号“长春子”易宫名为“长春宫”,令他掌管天下道教,自此,白云观成为当时全国的道教中心。丘处机八十七岁时去世,死后,就安葬在丘祖殿下。

观内的老样堂也叫七真殿,供奉着王重阳及其七大弟子——马钰、谭处机、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人称“北七真人”。殿内悬挂的匾额为康熙皇帝御笔——“琅简真庭”,“琅简”即玉皇的诏敕,“真庭”是为奉祀真人的祖庭。老律堂是观内道士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全真龙门派历代律师传戒之地。

中路最北端是一双层建筑,上层朗三清阁,下层是四御殿。四御是天上神界的四位大帝,位在三清之下,管辖天庭神界诸事。四御殿内设有经坛和各种做道场用的法器、经书,每逢重要诞节,都在此做隆重的道场。四御殿东边有一小门,里面叫“抱元洞府”,是道士修炼之处;西边明“会仙福地”,是众生与神仙相会的场所。三清阁供奉着三位尊神。三清之首是玉清元始天尊,也叫天宝君;其次是上演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居第三位的是太清道德天尊,一般称之为太上老君或尊称为老子,他著的《道德经》一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道教中有“一气化三清”之说,相传三清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三清阁东有一藏书楼,藏有明朗道藏五千余船。其中明锡经碑仍完好无损。


四御殿

白云观东路的殿堂,因神橡早已毁坏,已解为寮房,现为道士的生活区和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尽管白云观的中路建筑宏阔,供奉的神明也都是道教中的“正神”,但实际上受老百姓香火最多的,还是西路殿堂里供奉的民间传说中的诸位仙人。西路主要殿堂有祠堂、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元辰殿等。

元君殷也叫子孙堂,奉祀着碧霞元君的塑像。碧霞元君相传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她的职责是照察人闻善恶。在其两旁分别供奉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这里曾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为了求医、求嗣、保佑子女平安,到这里来烧香许愿,祈求神明的保佑。

元辰殿也叫六十甲子堂,以往,每年正月初七、八日这里最热闹。元辰殿奉祀的是道教中的六十位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这些神的名字都是用天干、地支循环相配而命名的。过去人们迷信地认为每个人在天上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星宿,故而以自己的生辰、属相为根据来此寻找、礼拜自己的本命神,以求命运顺达、平安无事。六十甲子堂始建于金代,清代时重修,易名为元辰殿,现在殿内陈设的六十甲子塑像是近年来重塑的。

白云观的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道教曲人世思想,除有殿堂外,还有亭、台、楼、阁、假山、回廊,殿堂森森,树木匝地,廊腰曼回,确是十分清静典雅。白云观的后花园——云集园,素有“小蓬莱”之称。

白云观内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玉皇殿内的百寿幡,相传是慈禧过六十大寿时所用之物,后赐给白云观。丘祖殿内的“大瘿钵”,相传是宋代遗物。它上宽下窄,用一棵完整的大树瘤剖开挖空制成,下面还有一个汉白玉石座为托。乾隆皇帝将它赐给白云观,道士们便用他募化。遇灾年观内断炊,还可抬着它从正阳门人宫,由宫内供给食物。这只“大瘿钵”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植物中的珍宝。

观内祠堂的墙壁上,嵌有元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道德经》、《阴符经》石刻,可以称得上是古代书法的珍品。

白云观的石猴和铜骡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关于白云观的石猴,老北京有这样的传说,“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这石猴便成了神仙的化身。过去还流传这样的典故:“三猴不见面,铁打白云观,有门无人走,倒坐南极殿。”观内有三只石猴,其中一只雕刻在山门的石壁上,只有手掌大小,形象活泼可爱,其他两只在他处。来白云观的游客走至出门,都要用手抚摸这只石猴,讨个吉利。

白云观的铜骡,其实是一只非马、非驴、非骡的四不象,伫立在老律堂门前。据说这是清康熙皇帝为了纪念他下江南时的坐骑,令人铸造的。老北京传说这只铜骡有祛病免灾之功,头疼触其头,腹痛摸其腹,便可痊愈。当然现在人们是不会相信这些的了,但在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人们把它做为寄托和安慰也是可以理解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中国的民间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云观作为全真道第一丛林,在民间的影响更为广泛。过去,每年春节前后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特别是正月十九日的“燕九节”吸引了众多的信徒、游人。相传“燕九节胜会”的由来,与丘处机有很大关系。据载,正月十九日是丘处机的生日,在他生前,每逢此日,道教徒便为他祝寿,渐渐形成了庙会。所以正月十九日也是白云观最为热闹的一天。其实,十八日晚上,白云观已经是热闹非常了。据说,丘处机死后,在每年正月十八日夜,都要变成士绅、游人、乞丐等重返观中,有幸与他相逢的便可逢凶化吉、祛病延年。于是,这天晚上前来烧香礼拜、碰运气的人便络绎不绝。就连皇帝有时也派人在十八日夜送来酒席。孔尚任曾做诗描述人们求仙的迫切心情:“春宵过了春灯灭,剩有燕京烟九节,才走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十九那天,庙会达到高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道:“车马喧阗,游人络绎,或轻裘缓带簇雕鞍,较射锦城濠畔;或凤管鸾策敲玉版,高歌紫阳村头。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归许多烂醉之神仙矣。”隆重的燕九节胜会一直沿续了七百多年,直到解放后才逐渐被人们淡忘。

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白云观,几经修葺,形成今日之规模。现在,她不但是道教信徒们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是人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本文原文刊于《文史知识》1987年第5期,作者章寅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